被撕裂的文学尊严:从余秀华与邬霞骂战看底层写作者的困境与救赎

小长假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骂战将两位女诗人推上风口浪尖。凭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成名的余秀华与草根作家邬霞,没有想过这场骂战会在互联网上掀起如此激烈的浪花。看似是荒诞的“互撕”,实则也撕开了文学圈层固化的伤口,折射出底层写作者的生存困境、流量时代的价值异化,以及女性创作者在舆论场中的复杂处境。

邬霞在公众号发表《作为写作者,你愿意自费出版吗》一文,以自身经历劝诫经济拮据者谨慎自费出书,称“不如拿钱保养身体”。余秀华随即在评论区留下四层尖锐批评:从“你的书太差”到“以色示人该死”,甚至诅咒其女儿“被车撞死”。邬霞愤而公开要求道歉,余秀华则以“踩狗尾巴被咬”比喻反击,双方战火蔓延至社交媒体,用词愈发激烈,最终演变为一场流量狂欢。

这场骂战的核心冲突,表面是文学标准的争论,实则暗含阶层分化与资源不对等的撕裂。余秀华的批评被指“何不食肉糜”——她以成功者的姿态否定邬霞的生存策略,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她一样被命运选中。邬霞的贫困与挣扎,恰恰是大多数底层写作者的常态。

邬霞的人生轨迹充满辛酸:14岁辍学打工,在流水线上写作二十余年,出版诗集《吊带裙》却销量惨淡,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骨裂时仍为学费发愁。她的文字被评价为“朴素低声部的时代记录”,但正如作家陈年喜所言,这种“一代人的跌撞悲欣”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难以被看见。余秀华则不同,她的成名既因诗歌中“烟熏火燎的血污感”,更因“脑瘫女诗人”标签与情爱诗的大胆反差形成的传播奇观。

两人的对比也揭示了底层写作的残酷现实:  

一是天赋与努力的失衡:余秀华直言邬霞“写得不够好”,这并非邬霞源于不努力,而是文学天赋的客观差异。写作本就需要天赋加持,底层写作者往往缺乏系统性训练资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评价写得好与坏,也带有很多主观因素。

二是生存与尊严的博弈:邬霞在公众号频繁发布女儿、朋友给自己拍的照片,被余秀华斥为“以色示人”,这也许只是她记录平凡生活的方式,用镜头下的体面维系写作的尊严,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占任何一边,但余秀华这么说确实不妥。

更没想到这场骂战会变成一场精心计算的流量游戏,余秀华的文章因争议获得140人打赏,新书预售量飙升,邬霞公众号粉丝暴涨3万,双方皆从互撕中获利。网友戏称此为“余邬定律”:要么靠惊世之作,要么靠骂战成名。这种异化现象暴露了文学创作的深层危机:  

一是注意力经济的侵蚀:当“黑红也是红”成为共识,严肃写作被迫让位于戏剧化冲突。余秀华的“泼妇式坦荡”与邬霞的“励志草根”人设,皆沦为算法推流的符号。  

二是共情能力的消逝:余秀华曾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疼痛书写引发共鸣,如今却对邬霞的苦难失去感知。这不仅是个人傲慢,更是阶层跃升后的认知隔阂——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忘记了自己也曾需要他人撑伞。

目前,邬霞老师的公众号已经不见了那篇要求余秀华道歉的文章,但对这场骂战的舆论尚未停歇,舆论也对两位女性的评判始终笼罩着性别阴影:  

一是“泼妇”与“玻璃心”的标签化:余秀华的粗粝被赞为“真性情”,邬霞的反击却被斥为“炒作”。若角色互换为男性作家,舆论或将截然不同。  

二是身体与道德的规训:余秀华因残疾与情爱诗被长期污名化为“荡妇”,邬霞则因外貌遭羞辱。公众对女性写作者的审视,始终夹杂着对身体的道德审判。  

更可悲的是,这场骂战本可成为女性互助的契机——余秀华诗中“以疼痛取悦这个世界”与邬霞笔下“在流水线上缝制浪漫”,皆是女性对抗命运的不同姿态。然而,她们最终陷入互害模式,印证了上野千鹤子的警示:父权制下,女性往往通过贬低同类争夺有限资源。

这场骂战不应止于猎奇围观,而需引发更深层思考: 

一来打破精英与草根的壁垒: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邬霞们的“低声部”获得传播渠道。出版社、文学奖应主动下沉,而非仅追逐商业价值。  

二来警惕流量的反噬:创作者需在热度与尊严间找到平衡。余秀华若能将骂战的锋利转化为对底层写作者的声援,远比诅咒更有力量。  

三来重构女性写作同盟:女性创作者应超越个体恩怨,共同对抗结构性歧视。如邬霞组织打工女性写作工坊,余秀华以自身影响力为边缘群体发声,方能实现真正的文学共情。  

这场骂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文学焦虑与人性困境。当我们在键盘前审判她们是“泼妇”或“失败者”时,或许更该追问:在一个容不下失败者的社会,谁有资格定义成功?  

邬霞在《吊带裙》中写道:“我要把打工的日子,缝制成一朵花。”

而余秀华曾以诗回应命运:“我怀抱花朵,走在荆棘的路上。”

或许,文学真正的尊严,不在于谁比谁更高贵,而在于让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权利——无论它生长在精英的殿堂,还是底层的裂缝中。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3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