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16】发神经
【1】李松蔚PKU
上次说的留言,后来写了一篇回复,忘了转到微博了。
留言是这样的:
「李老师,看到您关于休学的文章,本以为我女儿已经上大学了,终于不用面对这个问题。没想到今天接到女儿电话,她在大学抑郁症复发了,上大学还不到一年,又要休学。
要说我心里完全不受打击,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自己作为父母,只能坚定支持她。
我们夫妻都是70后。我记得您讲过,7080这代父母一直追求成为比上一代更好的父母,避开所有原生家庭的坑,结果他们的孩子还是不快乐。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家的写照。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算健康,我的先生也从小受到控制狂的母亲所困。从女儿出生,我们就立志为她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我和先生虽然不能说是有求必应,但也是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女儿的自我意志,从来不强迫她做不愿意做的事。都说现在大环境内卷,但我敢说女儿的成长是没受什么影响的。为此我们也算竭尽全力,不但供她上了昂贵的私校,还包括她中学有过两次转学,有一次是遇到不好的老师,还有一次被班上同学排挤,中间还gap过一年,我们也全力支持。
但所有这些换来的并不是她成长的健康、自信、快乐,反而是越来越内耗,闷闷不乐。她总说自己一事无成,成绩不好,长的不好看,没有兴趣特长(我们从来不拿她跟同龄人比,是她自己非要比),也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她13岁就得过一次抑郁症,每天肉眼可见的不快乐。问她有什么压力,她又说不出。
我们一直在避免给她压力。就算她不上大学,我们也能接受。最后申请学校是她要申,我们让她量力而行,是她自己说不能接受没有大学文凭,学校和专业最后都是按她意见选的。为什么不到一年又得了抑郁症?想不通。
一不小心写了很多,我其实不知道想问什么。可能还是想不通,觉得尽力了。我不说是多好的父母,起码比我的上一代强吧。怎么最后感觉还不如上一代?我要求不高,只求孩子快乐,可我觉得我在她这个年龄,好像比她还快乐些。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错在哪里?我知道这个问题问李老师,李老师也没办法回答,没关系,就当是听一些牢骚话吧。」
这段留言很有代表性。眼前有我的好几个来访家庭的影子。我先给一个简单的回答:
父母没有做错,怪不到父母身上。
但这句话没说完,后面还有半句:怪不到父母身上,孩子就只能自己背负这一切。
如果要问有没有错,这是“无错”的家庭,但不是平常的家庭。父母不给孩子压力,不代表孩子没有压力。孩子并非生在乌托邦,她也在人际社会中吸收形形色色的反馈,也在认知自己的价值。在她这个年龄段,她做不到完全地接纳自己,也会为平庸而沮丧。这是逃不掉的功课。只是这压力不来自父母,她也没法像别人一样把火力对准父母:“你们为什么老拿我跟别人比?你们就不能少给一点压力吗?”后者反倒轻松。但她没得吵,她只有内耗。
如果讨论父母的错,那就是没错。父母都做到这一步了,还有什么可指摘的呢?但要问怎么做对孩子更有帮助,我倒有一个建议:
要推着孩子去做一些ta不想做的事。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因为有“强迫”的意味。我们批判了原生家庭那么多年,对控制型的父母多少有些心理阴影。留言的这位妈妈正是深受其苦,痛下了不强迫的决心。在今天,这几乎算是心理学上的某种政治正确:孩子不想做,那是ta的自由,为什么要强迫?
但实际操作起来,所谓的不强迫往往是这样一种交流:这件事你想不想试试?不想。好吧,那就算了。孩子拒绝得快,父母放弃得也快。它不但成为了一个最终结论,并且附带了一个免责声明:“我问过你的,你不想”。
麻烦之处在于,人是一个矛盾体。不排除这种可能:说不想的同时也有点想;嘴上不想,心里想;80%不想,20%想;不想付代价,又想拿结果;今天不想,明天又想……内耗不就是这样嘛。我认识好几个朋友,已经是成年人了,还会后悔小时候没有坚持学一个特长,说“当初父母要是逼我一下就好了”。父母听到这种责怪,肯定是委屈的。因为父母又不是不让他学,反而是尊重了他不学:想不想学?不想。好吧,不强迫。父母有什么错呢?你有什么理由责怪别人尊重你的自主意志?
但自由就是一份压力啊,意味着你只能自己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你又如何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给我留言的父母,在开明这个维度上,已经是做到万里挑一了。但孩子顶着这份自由,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这很正常,成年人都过不好,何况孩子。
在这些时候,“这是你自己选的”不仅提供不了帮助,反倒构成了另一种负担:是你选的,你又有什么可抱怨的?留言的父母告诉女儿:你上不上大学自己决定。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女儿一个人承担做出“最好的选择”的责任。但女儿还是抑郁了。她会不会觉得父母在心里怪她:这不是你选的吗?你怎么回事?
如果是我,以后再让我承担这份责任,我就会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想做。
很多时候,一个人说自己不想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他有把握自己想做什么,恰恰是什么把握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流行说“做自己”,却几乎都是以否定形式呈现的。总是在说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不想上学,不想卷,不想工作,不想社交……这是在表达任何一件事他都下不定决心,或者说,他害怕把任何一个选择的重量扛在“自己”身上。但他不知道什么才是“做自己”。那就是无事可做,每天刷手机打游戏度日。但你问这是他要做的“自己”吗?他确定就想用这种方式快快乐乐度过自己的一生吗?好烦,这问题又是要他负责。他负不起这个责。所以他说:不知道。
他需要什么呢?是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用力推一把:“别磨叽了,就按我说的做!”
先替他拍板,责任不用他来扛,他才能勉为其难地站起来,动起来,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嘴上一边不乐意,手上一边积累起更多经验,从这些经验里才会对自己形成更具象的认知,知道哪些事有点意思,哪些事打死都不喜欢。如果他不喜欢,大可以把责任怪到别人头上:我都说了不想,谁叫你强迫我?这样是外耗,对着一个具体的坏人,比内耗轻松多了。内耗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谁输都是自己输。
谁愿意当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坏人呢?过去是父母。我在《该不该同意休学》中说,被怨恨是父母的工作之一。从前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练钢琴,孩子不想练,父母把脸一黑:“不想练也得练!”硬逼,说不定能逼出来一个郎朗;也说不定一无所成;最坏的情况就是逼出来一个“原生家庭受害者”,终身记恨父母的控制欲。但孩子放过自己了,这一世不用再纠结:“我会不会埋没了一些音乐天赋?”
到了今天,父母也不愿意扮演这个角色。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今天的观念给“自主”上了太高的价值。只要当事人有否定的意思,就成为绝对禁区,一口唾沫一口钉。哪怕他是没想好,不确定,别人也不能稍有违逆,更不可以越俎代庖。人家都说不要了,你还非要人家试试,你这个死老登,控制狂,PUA。
这要分什么场景。比如涉及性同意,这个观念就是成立的,“No means no”,这是安全底线问题,必须保守。但还有一些场合,我们就需要考虑人的复杂,矛盾,甚至口是心非:“我一个人打车回家就行,你不用来接我”——你最好还是去接一下。如果对方怪你不听话(基本上不会),你就不听话呗。
另外一个原因,父母不肯违逆孩子的心意,是因为害怕冲突。或者说,害怕成为孩子心中的“坏父母”。留言的父母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不少痛苦,他们太知道坏父母意味着什么,自己成为父母之后才会战战兢兢。生怕跟孩子争一下,顶一下,孩子哭着喊着说“都怪你”,自己就活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模样。
我想告诉这些父母:不会的,你在养育中增加一些强度,跟孩子有更多角力,这并不会让你变成你的父母。你本来就不是他们。你能做到的推动,无非是提更多的要求,表达更强烈的态度,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按着孩子的头,逼她去做她全身心都激烈抗拒的事。你正常地使用你的力量,这不等于控制欲,区别在于你在意孩子的感受,接受她的反抗。——借由反抗的力度,你们才能确认她的边界在哪里。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增加父母的负担。对父母的要求已经够多了,这对父母都做到这个程度了,怎么还有更高的要求?恰恰相反,我觉得是太高了,该做减法了。不用过度迷信那种真空般的成长环境:无条件地关注,支持,接纳……大家都是普通人,谁没点自己的私心和局限呢?倒不如放松下来,有不满就说,有要求就提,可以耍赖,可以凶,可以对孩子大发飙。做不到完美的父母,那就不做。
我读到留言的父母说,明明自己是在更不健康的家庭长大,却在女儿这个年龄,“好像比她还快乐些”,这句话读来有一种沉重。如果他们真的有错倒也罢了,可他们那么竭尽所能地避免犯错,何至于承受这样的结果呢?
我想说一句安慰的话:孩子可能没有上一代快乐,但也没有上一代那么多痛苦。他们生命中最大的体验是“无”。有太广袤的自由,哪里都可以去,所以哪里都没感觉。这就是这一代父母赠予他们的人生。如果你愿意扮演这个“坏人”,你不妨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感受到的虚无是我们努力营造的结果,我们选择让你一个人负担这么大的自由。如果你感觉不堪重负了,别客气,这是我们父母的责任。
【2】@timesroman
@-无树:而且细细算来 真的有了房子之后 在里面待的时间也是少的可怜 去公司当牛做马早出晚归 回那个房子里眼睛一闭一睁就又要出门了 普通人总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本质上跟自己根本无关的事情上(比如工作)一生就是这样耗完的
【3】宝玉xp
问:老师 我下学期要在国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开设一门AI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但需要全程在机房上课。现在无法平衡理论和上机操作,想听听您的建议(通识内容都是理论 无法实操。实操多又兼顾不了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了解太多理论)
答:
对于大学课程我也不太懂,就我的经验, AI 通识课,重点可以放在生成式 AI 的应用上,生成式 AI 的应用主要又在于文本的生成和图片视频的生成。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用好提示词。
所以上机操作,可以用 AI 完成系列贴近实际又有挑战的任务,比如:
初阶
- 问答:向 AI 提问,让 AI 回复,了解生成式 AI
- 摘要:将长文本摘要,但是要注意长度,了解上下文窗口
- 翻译:将文本翻译成不同语言,但是要注意上下文长度,以及对比不同提示词翻译效果的差异
进阶
- 写作:利用提示词对文章润色、扩写、使用不同风格写作等等
- 数据提取:从大量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结构化的数据
- 搜索:学习如何使用 AI 搜索,普及 RAG 的概念
高阶
- 写代码:借助 AI 写个简单的网页应用、Python 脚本,不会编程也能做出有价值的应用
- 数据分析统计:借助 AI 分析数据
以上只是我随便列的一些任务,实际可以灵活调整。
理论其实还好,做中学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 AI 的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学习 AI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他们会自主的去补齐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以上仅作为参考。
【4】家人们,被苹果砸了
【5】押沙龙
今天读肖斯塔科维奇的《见证》,才知道《斯大林之死》里面的情节不是瞎编的。
斯大林确实朝电台索要了一张协奏曲唱片。电台领导疯了似地紧急录制唱片,他们把女钢琴家尤金娜叫去弹奏。斯大林听了唱片,很喜欢,让人送给尤金娜两万卢布。她给斯大林写了一封感谢信,斯大林读了回信,把信放在一边,什么都没说。
尤金娜对肖斯塔科维奇说,她在信里写的是:“谢谢你的帮助。我将日夜为你祈祷,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她说不知道为什么斯大林没有逮捕她。
不管这件事是真是假(肖斯塔科维奇相信这是真的),《斯大林之死》应该就是改自这段故事。
【6】于赓哲
古人的微信名:
吕不韦:天使轮投资吕总
屈原:粽子批发华中总代理
嬴政:徐福诈骗案维权(手办批发总代理)
刘邦:云飞扬(请认准原创)
吕后:王的女人(唯一版)
韩信:我就是当年教室最后一排
张骞:海外代购
曹操:老骥伏枥原创
刘备:DNA是伪科学
吕布:貂蝉黄谣受害者
孙权:中国科大考研版
祢衡:灵魂鼓手
王敦:枣子就是吃的
谢安:急寻修鞋匠
谢道韫:天壤之中乃有亡郎
殷浩:强迫症患者联盟
高欢:违章建筑强拆高总
武士彟:AAA建材武总
唐高祖:幸福快乐一家人
褚遂良:小鸟依人
杨贵妃:长安荔枝批发代理
【7】@黑板报的水晶
……
@张洲:读一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都明白了,几首诗,道尽了年代的残酷和混乱。
@学历史的孔令堃:正因为如此,某位文化大咖才说《石壕吏》讲述了一个老太太的爱国情怀,虽然家里这么困难,也要从军报销祖国。而石壕吏只是办事态度有问题,本质上还是好的。
唐不闻:不一定是战争,一次瘟疫疾病,也能造成局部地区人口剧减。张仲景:“宗族素多……建安纪年以来……共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8】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索罗斯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在这里,不会有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
【9】@扭曲马先蒿
@-大慈大悲加特林披薩-: 分享一些错误记忆:当时居民群里会把人叫作🐏,会抢80块一包的烂菜盲盒发芽土豆,养宠物的每天提心吊胆害怕被无害化,精神疾病患者买不到药,楼道门被贴封条甚至上锁
【10】@一棵小草草Grass
![[傻眼] [傻眼]](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48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