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养老保险政策知识普及(一):双轨制

社保知识,小龙虾今日分享第1203期,欢迎关注!

养老金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直接关乎亿万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许多人提到养老金就会想到【双轨制】这个词,但是许多人对于这个词都是道听途说,甚至有着许多错误的理解。

今天和大家分享下相关知识点。

一、双轨制的历史根源:制度分割与社会转型

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1

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要求企业职工通过个人与单位共同缴费积累养老金;

而机关事业单位则延续财政全额拨付的退休金模式,个人无需缴费。

双轨制由此拉开。

这一制度设计的背后,是两种逻辑的冲突:

企业领域: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自由流动,养老保险需与个人贡献挂钩;

体制内领域:机关事业单位被视为“国家雇员”,退休待遇与职级绑定,承担稳定队伍的功能。

二、双轨制的现实差异:缴费、计算与待遇的三重鸿沟

两类群体的制度差异,体现在养老体系的每个环节:

缴费规则:“零成本”与“高负担”

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无需个人缴费,退休金由财政全额承担;

企业职工需缴纳工资的8%(个人)+20%(单位),缴费压力直接影响当期收入。

计算方式:职级导向与贡献导向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退休前工资×工龄系数(如30年工龄按85%计发);

企业职工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指数)+个人账户积累,与缴费水平强相关。

待遇差距:隐性福利扩大剪刀差

以某副处级干部与企业高级工程师(工龄均为35年)为例:

机关退休金可达8000元/月,且享受医疗补贴、住房补助等附加福利;

企业退休金约4500元/月,仅能覆盖基本生活需求。

三、并轨改革:破冰与困境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双轨制正式走向并轨。

改革核心包括:

缴费统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开始按工资8%(个人)+20%(单位)缴纳养老保险;

待遇计算公式统一: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与企业职工公式一致;

职业年金补充:设立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单位缴8%+个人缴4%),弥补改革后待遇落差。

然而,改革成效仍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视同指数的问题,目前各地的视同缴费指数认定千差万别:

比如上海机关与企业都是按照1计算,但是企退的视同缴费年限超过15年,可以按照1.2计算;

比如四川机关人员按照职级指数计算,企退则是混合计算,视同缴费年限乘以1和实际指数综合后作为视同缴费指数。

也有一些地区按照实际缴费平均指数计算;

也有按照退休前5年的实际缴费指数计算;

二是年金的二次分化

职业年金使得体制内人员养老金实际替代率(退休金/退休前工资)保持在80%以上。

而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6%,多数职工依赖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约45%)。

提醒:养老金多少决定养老金替代率多少,不是替代率决定养老金!

总结

2014年养老金双轨制开始改革,设置10年过渡期,2024年改革完成。

并轨指的是:费用缴纳的并轨、计算公式的并轨。

费用缴纳的并轨:以前个人不缴费,现在开始缴费;

计算公式的并轨:以前和工龄直接挂钩,现在还和缴纳基数、缴纳年限、各种指数挂钩。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9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