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苦荞身世之谜大揭秘:从喜马拉雅到全球的传奇之旅
文章信息

发表期刊:Genome Biology
影响因子:10.1
研究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研究背景
鞑靼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假谷类作物,但其起源和驯化历史长期存在争议。早期研究基于有限的分子标记(如等位酶和AFLP)及样本量,提出了不同假说:有观点认为其起源于中国北部,而另一些研究则支持西藏东部及邻近的云南、四川地区。历史文献和语言学证据也暗示其传播与彝族迁徙及蒙古帝国扩张相关,但缺乏基因组学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群体基因组分析(567份全球样本,包括新测序的喜马拉雅野生资源),结合考古与历史数据,旨在系统解析鞑靼荞麦的起源、驯化路径及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
技术路线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群体基因组分析、历史文献研究及多种遗传学手段,系统揭示苦荞的起源、驯化与进化机制。结合基因组学与历史证据,确认苦荞起源于喜马拉雅,随彝族迁徙扩散至西南,后经蒙古传入欧洲 ,最终形成全球分布格局。通过选择清除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如 FtPK、FtGULO 等与驯化、抗病、耐盐等性状相关基因,明确了其在苦荞驯化及适应不同环境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对易脱壳苦荞品种的研究,结合基因组组装、QTL 分析等,发现编码木聚糖酶抑制剂基因(Mq02.g08037)启动子区域结构变异,可能是导致易脱壳性状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苦荞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也增进了对苦荞农业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理解 。

图1、苦荞种质的地理分布、群体结构和基因组多样性分析

图2、苦荞的种群历史和传播情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