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完稿)


我的深圳故事,开启得格外顺利。
2000年5月,《中国教育报》上一则深圳面向全国招聘教师的启事,被好友看到,推荐给我。我按要求寄了报名资料——对,你没看错,不是发邮件——几日后,接到电话,确定7月中旬来深圳参加考试。复习资料仅有一本《教育学》,一本《心理学》,也是好友顺利考上南山正编教师后传给我的。许是沾了她的好运气,从未在深圳代过课的我,以笔试第一名、面试第一名顺利考入深圳,一晃就是25年。
刚踏上深圳土地的我,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吮吸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知识。初来乍到,我不会做课件,不会用PS,入职一个月接到上全区公开课的任务,一下慌了。特区的公开课,怎么还能停留在手绘教具的水平呢?我去书店淘《Photoshop5.0从入门到精通》、《Powerpoint一点通》,边学边做,公开课上,首次应用自制PPT讲述《谁的书签美》,获得大家的好评,要知道,当时会做课件的人并不多。
2001年,国家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南山是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之一,我有幸成为首批实验教师。《美术课程标准》里的一句“新教材给了老师更大的空间”为我壮了胆,在遵循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我把许多新鲜媒材带到课堂上,和学生做锡箔纸雕塑、仿青铜浮雕、不织布玩具等等,孩子们在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这种在玩中感受美、创造美的美术课被我以“玩美课堂”为名图文并茂地记录在朋友圈,24年后,我借助这些一手素材,出版了个人专著《儿童世界的守望者——探秘儿童友好学校的玩美课堂》。
深圳这座城市,让人永不停歇成长的脚步。不断学习让我成为更好的老师,也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刚来深圳那半年,住学校宿舍,每晚翻阅《深圳晚报》《晶报》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副刊是我最爱的版面,生活随笔、城市见闻让我更了解这座城市。看多了也生出投稿的念头,从小喜欢写作文的我,试着手写了一篇《枣树的记忆》,用办公室电脑敲成Word文档,再去网吧发送到投稿邮箱。一通操作下来,很有些麻烦,和现在语音输入、手机发送的便捷完全没法比。我很幸运,投出第一篇稿就被编辑看上,我的处女作发表在2000年11月某日的《深圳晚报》上。那天晚上,一位同事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兴奋地对我说:“颖瑶,我刚看完你的‘枣子’!我老家也有很多枣树!”她是甘肃人,红枣是她家乡的特产,因为这篇文章,我和同事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也因为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继续写作的动力,夏季的台风、街头的芒果树、热闹的古玩城等相继变成铅字发表在报纸上。和编辑熟悉后,她带我去副刊版块BBS,写作爱好者在这里潜水、冒泡,交流文字与生活,我的写作水平快速提升,除了记录真实生活的随笔,虚构性的故事与小说陆续发表在当时深圳最热门的刊物《女报》、《新故事》上,第一次领到一篇八百元的“巨额”稿费,有种压抑不住的窃喜。
2008年,机缘巧合,我迈入新的领域,跟着书法家正规学习书法。从魏碑《张玄墓志》入手,抛掉颜柳童子功,学习刚中带柔的笔法,欣赏略带横势的结构,体会墨法、气息,每天坚持日课,哪怕大年三十儿或者旅行路上,都不忘提笔。17年来,一起练习书法的同伴经过岁月淘洗,剩下一帮铁杆粉,组成学习共同体,在不确定的时代,坚守着这个确定的爱好。彼此之间,因为书法的链接,多了许多心照不宣的默契。一起谈论碑帖时,居然会泪盈于睫,仿佛与古人心意相接,再次临帖,似乎如有神助,达到一个新境界。17年来,从《张玄墓志》《王献之十三行》到《倪宽赞》,到我守着心仪的几本帖,反复细临,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书法作品数次入选省、市书法篆刻年度展。越深入,越觉得艺海无涯,而我所知仅沧海一粟。这也是我的微信签名“越书写,越谦逊;越行走,越豁达”的由来。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已到知天命之年。前年春节,我写下“我心安处”四个字,挂在书房。的确,只有在深圳,我才是安心的,自在的。我习惯买菜在“朴朴”,29分钟新鲜到家;我习惯出门是公园,湿地里栖息着白鹭;我习惯街道两边鲜花盛开,一抬眼树枝上挂着金黄的芒果;我乐意在开放的校园图书馆当义工,喜欢拍那些周末来校园运动的家庭……无论是在旅行路上,还是回到故乡,我总在短暂的欢愉后想念深圳,想念在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里,我读书、写字,愉快地工作,开心地生活,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