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笔记57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更是精彩纷呈,诸多情节与人物命运交织,让人感慨万千。
此回开篇,周瑜因诸葛亮屡次识破其计谋,怒气填胸,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最终含恨而逝,临终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悲叹。周瑜年少得志,文韬武略,助孙策平定江东,赤壁之战中更是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然而,他心胸狭隘,容不下诸葛亮的才智,一生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最终却被自己的嫉妒心所害。这不禁让人感叹,才华固然重要,但拥有豁达的胸怀更为关键,若周瑜能放下对诸葛亮的成见,与他携手合作,或许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诸葛亮得知周瑜病逝后,竟不顾危险,前往柴桑口吊丧。在灵堂之上,他伏地痛哭,泪如泉涌,祭文情真意切,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连鲁肃也不禁感叹“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诸葛亮此去,表面上是为周瑜吊丧,实则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一方面,他是为了缓和孙刘联盟因周瑜之死可能产生的裂痕,为刘备集团的发展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此机会探寻东吴人才,为刘备招揽贤能。从这一情节中,足见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过人胆识,他不仅精通军事谋略,更擅长洞察人心,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的阵营谋取利益。
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庞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仅与他简单寒暄几句,便令其退下,错失了一位栋梁之才。庞统随后前往荆州投奔刘备,刘备同样以貌取人,只让他担任耒阳县令。庞统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张飞前去视察时,发现庞统竟能在半日之内将百日积下的公务全部处理完毕,且判断如流,曲直分明,这才意识到庞统的非凡才能,将其推荐给刘备。刘备这才对庞统刮目相看,拜其为副军师中郎将。这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以貌取人的现象,也警示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评判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内在的智慧与品德才是最为重要的。真正的人才,或许外表并不出众,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这一回中,曹操的故事线也同样引人关注。曹操常思报赤壁之仇,又恐西边马腾来犯,终日辗转难眠。于是有人献策,以天子之名招降马腾,再令其出兵下南境。马腾得令后,想到昔日与刘备等人的讨贼密约,决定前往许昌,试图从中取事。然而,马腾的计划被黄奎的妻弟苗泽泄露给曹操,曹操将计就计,伏兵诛杀马腾。苗泽本以为告密能得到奖赏,却被曹操以“汝为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为由斩杀。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苗泽为了一己私欲,出卖亲人与国家,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曹操的奸诈多疑和果断狠辣,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丑恶,以及背叛的代价。
第五十七回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关键的一回,通过周瑜之死、诸葛亮吊丧、庞统出山以及曹操与马腾的斗争等情节,将众多人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这一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背景息息相关,而一个人的性格、胸怀和价值观,又将决定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成败得失。无论是周瑜的心胸狭隘,还是孙权、刘备的以貌取人,都给他们的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庞统的才华横溢以及曹操的奸诈权谋,则让他们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同时,这一回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贪婪、背叛、嫉妒等丑恶的人性,最终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忠诚、智慧、豁达等美好的品质,才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和坚守的。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185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