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什么不北上投魏?
魏延想做权臣。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是蜀汉政权的头号人物。按理说,诸葛亮应该把权杖交给魏延,但诸葛亮没这做。他不合常理的安排反倒促成了魏延的“谋反”,直接导致蜀汉内讧,让蜀汉因此损失了魏延和杨仪两个杰出人才。

1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前,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传达临终遗命,他命令大军撤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就不管他自行撤退。
这个地方很不合逻辑,当时的北伐大军,诸葛亮是一号位,魏延是二号位,一号位临死前不把军队托付给二号位,这不是制造矛盾吗?
况且此时魏延正在前方与魏军作战,蜀汉大军开拔居然不管他,这不是妥妥的卖队友吗?
诸葛亮算无遗策,这个临终安排着实让人看不懂,太过反常。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他派费祎前往魏延军中,试探魏延意图。
魏延听说要撤军,还让他断后,非常不满,他对杨仪说,怎么能因为丞相死了就退兵呢,大军不还有我吗,我带你们北伐,不能耽误国家大事。
并且,魏延和杨仪平时就不合,两人势同水火,丞相遗命让魏延服从杨仪调遣,根本就不可能,魏延职位在杨仪之上,杨仪凭什么指挥魏延?

费祎是个老狐狸,假装说他回去说服杨仪,让魏延等候,他一回到军中就和杨仪率大军开拔,一路往南跑。
魏延回过味来时已经晚了,只能轻装前行,绕道超过大军,想先一步回到成都。
回成都的路上,杨仪和魏延都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迷糊了,问侍中董允、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说魏延造反。
董允和蒋琬力挺杨仪,落井下石魏延有他们的目的,他们想接班夺权。
如果魏延回到成都,以他的威望和能力,蒋琬董允不一定奈何得了他,相比之下,杨仪就好对付多了。
魏延知道成都的意思后,只能铤而走险,先阻击杨仪,杀掉他后再回成都跟刘禅解释。
魏延在南谷口阻击杨仪大军,只可惜魏延高估了他的部属对他的忠诚度,杨仪只派老将王平出马就劝降了魏延部属,魏延不得已和儿子逃往汉中。
杨仪派马超的弟弟马岱去追杀魏延,魏延寡不敌众,被马岱斩首。杨仪将魏延“谋反”的事情汇报给刘禅,魏延就被诛灭了三族。
魏延谋反的经过大体如上,可以说,魏延是被蜀汉上下给逼反的,先有诸葛亮莫名其妙的遗命,再有杨仪的步步紧逼,又有蒋琬董允的补刀,最终魏延众叛亲离,惨被杀害。
魏延被杀后,杨仪回到成都,只被任命为有职无权的中军师。杨仪很不满意,对此大发牢骚,结果被一撸到底,废为庶民。杨仪还不甘心,上书诽谤朝廷,朝廷捉拿他,杨仪惧而自杀,临终前杨仪后悔没有率军投降曹魏。
诸葛亮“遗命害二贤”,真可谓自毁长城。
2
魏延在被杀之前,在蜀汉的地位很高,他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爵封南郑县侯。
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人。
如果魏延能够成功击败杨仪回到成都,那他就是第二个诸葛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什么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都得老老实实当他的小弟。
其实魏延才是蜀汉最热衷于北伐的将领,对于北伐一事,他可能比诸葛亮还要狂热。
魏延很有想法,每次北伐他都向诸葛亮提建议,可惜诸葛亮并不用他的计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贡献了子午谷奇谋,想率兵奇袭长安,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还一直怨恨诸葛亮不用己谋。
作为刘备信任的老臣,魏延或许一直铭记刘备提拔他的恩情,想用北伐灭魏来报答恩主。
当年刘备打下汉中,需要派一员上将镇守,在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的时候,刘备破格提拔了魏延。
这种知遇之恩足以收服魏延那颗桀骜不驯的心。
说魏延跋扈,贪权,还可以接受,说魏延想谋反,就有点欲加之罪。

魏延决定返回成都时,从没想过成都方面会判定他谋反,他在迫不得已阻击杨仪时,也没想到自己会败的这么快。
倘若他有前后眼,可能也会投降曹魏吧。
再退一步,即使魏延投降曹魏,他的地位并不会比在蜀汉更高。
参考蜀汉投降曹魏的降将孟达和黄权,孟达在蜀汉是太守,到了曹魏加封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新城太守,待遇确实涨了几级,但并没有到显贵的地步。
黄权要稍好些,在蜀汉时是镇北将军,到了曹魏成了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之后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益州刺史,确实成了一方面大员。
但他们两人在曹魏并不是实权人物,在核心圈层之外。
魏延如果“谋反”成功,他就是蜀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刘禅也要尊称他为相父。魏延能随便行废立之事,甚至谋朝篡位。到了曹魏,曹叡舍得让魏延当丞相吗?既然不舍得,魏延为什么要投降?怕是魏延从来都没想过这个事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