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内卷」:配置堆砌背后的焦虑与迷失

       中国汽车行业正陷入一场诡异的“军备竞赛”——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了新车发布会的主角,激光雷达数量比拼比手机发布会还卷,续航里程从500公里卷到1000公里,但真正关乎安全的后防撞梁厚度却在悄悄缩水。这场以“用户需求”为名的狂欢,实则是车企在技术焦虑与生存压力下的集体迷失。

配置竞赛的本质是技术焦虑的转移

当比亚迪把车载冰箱塞进20万级车型,当零重力座椅成为30万级电车的标配,消费者看到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车企对核心竞争力的逃避。2025年新能源车自燃率虽降至0.0018%,但公众对电池安全的担忧反而加剧,因为车企把营销火力全集中在“车内可看4K电影”这种伪需求上。某头部新势力车企的智驾系统仍依赖英伟达芯片,却把发布会变成“屏幕尺寸发布会”,这种技术空心化的表现,恰似学生考试前夜疯狂抄写同桌的笔记——看似忙碌,实则心虚。

价格战引发的质量塌方正在蔓延

某合资品牌经销商的库存车价比进货价还低3万元,这种“车价倒挂”现象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减配操作:本该用热成型钢的A柱换成普通高强钢,本该配备的膝部气囊被悄悄删除,本该有的防撞钢梁厚度直接砍半。广汽集团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1.5%,在A股上市车企中垫底,这种“省研发费保利润”的做法,正在摧毁中国汽车的技术根基。更可怕的是供应商的连锁反应——某底盘件供应商为应对车企15%的年降要求,把钢材厚度从2.5mm减到1.8mm,这种“豆腐渣工程”迟早会在事故中现形。

用户体验被数据游戏绑架

当车企开始用“周销量榜”制造焦虑,当直播带货成为新车发布标配,当高管被迫下场拍短视频,这个行业已经患上严重的流量依赖症。某新势力车企的“隐藏式门把手冻住无法弹出”事件,暴露出过度追求设计感而牺牲实用性的行业通病。更讽刺的是,那些宣称“L3自动驾驶”的车型,在雨雪天气仍会频繁退出,但车企依然在广告中模糊“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界限。这种把用户当小白鼠的做法,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值。

破局之道在于回归造车本质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卷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但前提是要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当欧盟对中国电车加征45%关税时,理由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产业链控制权威胁”,这恰恰说明中国车企在高端芯片、智驾算法等关键领域尚未建立护城河。真正的破局需要车企做到三点:把研发投入占比从现在的4%提升到8%以上,建立像特斯拉那样的“黑匣子”系统记录智驾数据,像沃尔沃那样公开电池回收的碳足迹。消费者也需要清醒——买车不是买家电,那些需要你签“免责协议”才能使用的功能,本质上是车企在转移风险。

这场内卷风暴终将过去,但留下的不该是满地鸡毛。当某新势力车企宣布“每年研发投入530亿”时,当某传统车企开始拆分电池业务独立上市时,我们看到了行业自我救赎的曙光。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它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十年后依然可靠的三电系统,而不是今天发布会上的那块炫酷大屏。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20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