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涟漪

六点四十分的阳光还带着薄荷味的凉意,从没关严的北窗钻进来,在第三组课桌间洇开淡青的雾。不知是谁的保温杯盖子没拧紧,茉莉花茶的香气混着此起彼伏的读书声,在玻璃窗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后排男生压着嗓子的咳嗽像粒石子投入池塘,前排立刻有人摸出喉糖,反手轻轻扣在堆满词典的桌角。

晨读铃响前的五分钟最是微妙。早到的几个总把书包挂在走廊钉子上,蹑足推门时像踩着棉花。有人摸黑去开后排的灯,手指刚触到开关,却发现六盏日光灯早有三盏亮着——昨夜最后离开的人,特意留了靠窗的灯给背单词的眼睛。翻书声渐渐织成绵密的网,某个卡壳的英文段落突然被邻座续上,两股声浪在空中轻轻一碰,又各自低头继续流淌。

靠墙的女生总在七点零二分掏出口袋镜,却不是为自己整理鬓发。当阳光斜斜切到第二排时,镜面稍作偏转,把金色的溪流引向角落发霉的《古代汉语》——那里坐着个总把"蒹葭"念成"兼霞"的男孩。他耳尖腾起的红晕比朝霞更早漫过窗棂,而肇事者早已埋头在《离骚》里,嘴角抿着狡黠的涟漪。

值日生抱着作业本撞开门时,总有三五双手同时伸向晃动的窗帘。有人拽绳子太急让铁环叮当作响,马上有指尖在空气里画个休止符。当第一缕完整的阳光终于铺满讲台,后排传来保温杯拧开的轻响,前排的保温杯盖也默契地旋开,蒸腾的热气在光束里跳起双人舞。

最动人的莫过于声音的叠合。当《滕王阁序》背到"渔舟唱晚",西北角的叹息恰好接上东南角的轻笑;某页泛黄的《赤壁赋》刚翻到"白露横江",不知谁的笔袋突然滚落,满地钢笔墨囊竟与"水光接天"的诵声押着同种韵脚。偶尔走廊传来教导主任的脚步声,所有音量都会自动调低两度,如同退潮时海浪留下的湿润纹路。

七点二十五分的阳光开始有了重量,把影子浇铸在石灰墙上。那些随诵读节奏摇晃的黑色轮廓,在"劝学"与"师说"的间隙悄然勾连,藤蔓般攀满整面墙报。当预备铃惊飞窗外的灰雀,最后一排突然爆发的喷嚏,竟让前六排同时摸向口袋里的纸巾——这未经排练的整齐,比任何晨读抽查都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散场时的默契藏在细微处。有人收书时故意放慢三拍,等后排抄完最后半句注释;总有人"不小心"碰落草稿纸,让飘向讲台的公式替某些心事打前站。当值周生擦去黑板角的考勤记录,粉笔灰落下的轨迹,恰似少年们心照不宣的星图。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206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