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的路上跌跌撞撞,最终回到文学的怀抱

音乐对于沉默寡言而又渴望交流的我来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语言,也是某个时期无可替代的悲鸣之声。

第一次接触电子琴,开始似懂非懂地啃乐理书,是在我沉浸于Capo Productions的电子交响乐的时候——也曾把自己对他的某些作品纯粹的感受写成了意识流的文章。在对和弦、调性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开始了钢琴曲的练习——可以说完全是在靠自己的图形联想能力和肌肉记忆在拙劣地复制一首娓娓动听的曲子。可想而知,结果就是磕磕绊绊的能把曲子整首弹完,而在家人面前更是错误层出。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某个三分多钟的钢琴曲,已经变成一堆琴键的乱码了。

就这样跌跌撞撞地持续一年半载之后,我的音乐生涯开始出现了转机。刚好在高二生日的那天,我花几百从网上买来的电吉他到了——起因是我被Beyond的《光辉岁月》“历尽沧桑”的前奏所深深吸引,觉得电吉他那玩意的音色比钢琴有意思多了。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只要有音乐,就不会有世界末日”。说来也奇怪,前段时间学校广播响起《光辉岁月》的时候我内心却没有太大的波澜。于是放假在家觉得有新鲜感的时候,就操弄起那把酷似家驹红的Strat型号的电吉他。仍然是在没有基础乐理和吉他指板概念的情况下,照着六线谱去练习着光辉岁月的前奏。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心血来潮把电吉他带去了学校。起初我偶尔还会成为宿舍里面的焦点,那时的我连《真的爱你》的前奏都还弹不下来。

临近高中的成人典礼,听说班级里面还会弄一个文艺表演的活动,于是那几天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压抑和那股对声音的冲动,前前后后把光辉岁月整曲包括乐器和人声的主旋律练了个遍。我反复斟酌着该怎么在所有人面前表现,终于在前一天晚上硬是把自己的节目给报了上去。由于各种人为的变故,两个人的弹唱当场成了我一个人的solo表演(其实我也只会单旋律线条,而弹唱还需要刷和弦)。那天的活动如约进行着,我借用了舍友的皮卡丘头套,坐在靠近门口的板凳上,过完了那五分多钟纯电吉他版的《光辉岁月》。回想起来在这五分多钟里,前奏起头的时候重复了几遍,中间有弹错的地方,直到后面重复副歌的部分才驾轻就熟。期间同学也给了我一些回应:有人带头开始唱了几段、有过一小段合唱、有人在光辉岁月的哨声部分吹起了口哨……我也逐渐配合起来,主旋律配合着一模一样的主旋律。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总算是问心无愧了。

高考的那个学期,我的吉他之旅没有任何进展。一上大学,我就买了把木吉他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其实我的吉他社经历并没有什么惊喜的地方,除了上课教一点基础乐理和练琴之外,就是跟几个人有过几面之缘。

我所渴望的音乐艺术的交流在吉他社里并没有任何体现,在练琴方面也处于很尴尬的局面。天黑的时候去过天台、去过操场练琴,由于对吉他的陌生和对琴技的不自信,我无时无刻都对他人耳目所能触及之处感到高度过敏;拉拢几个人一起弹吉他,却因对方忙于学校工作或兴趣消失而几经夭折;报了钢琴的选修课,又因为对钢琴的偏见和练习选定曲子的原因我没有接着去上(弹吉他前也对吉他需要两只手才能发出一个音有过偏见);断断续续和一个音乐生有过来往,但每次线上或线下交流的时候,我都感受不到音乐所带给我的喜悦,而是那些对强势性格和教学权威的恐惧,以及音乐价值追求的冲突——这段经历也就不了了之……几经挣扎,在宿舍漫长地练习喜欢的曲子的过程中,和弦、音阶、节奏、调性、吉他技法等慢慢浮现出了真面目。

出于要找实习工作的原因,大三的第一个学期我接触了编曲软件。至于为什么选择了编曲,原因有好几点:一是觉得一个人弹吉他没有外界的反馈,也产生不了什么价值;二是相比起很多科班生和从师学吉他的人,也迫于自己的社交劣势和过于狭小的圈子,自己已经不适合走乐手这条路;三是更多地想走创作路线,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此前尝试过文学创作),而自己却鲜有开口唱歌;四是电脑音乐几乎可以不花钱就能得到很多声音和效果。

经过半年的彷徨和坚持,现实是离实习结束还剩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依然没有一首拿得出手的作品去面试任何一家公司的岗位,只是熟悉了编曲软件的使用,学到了一点乐器的编排设计,另外还重拾了对电子琴的兴趣。

最后,回到当下,我的音乐生涯已经告一段落,开始潜心研究被抛弃了几年的文学(我的文学探索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开始)——不仅能自己出作品,而且各种经典文学作品还能带给我对自己和世界更精确的思考

闲着的时候几乎不听音乐了,只是每天早上还坚持练耳20分钟。偶尔来点涅槃耳熟能详的几首曲子振奋一下自己也不赖。

2025年4月28日 亲身经历有感而发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24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