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让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近日,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文章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背离党性、脱离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不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更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如工作落实浮于表面,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对待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服务意识淡薄;调查研究走马观花,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实,破坏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治。
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精准“把脉问诊”。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具体表现和特点规律。针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区分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表面问题与深层次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整治措施提供依据。比如,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的“三多”现象,严重增加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影响了工作效率。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部分上级部门过度依赖文件和会议传达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各类文件和会议,无暇真正开展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就要从优化工作流程、精简文件会议、加强部门协同等方面入手,精准施策,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开对“药方”。要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治措施。对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土壤。对于制度机制方面的问题,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在考核评价上,要注重实绩导向,减少形式主义的考核指标,更加关注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在监督问责上,要强化日常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对发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在激励保障上,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干部考核中,引入群众评价环节,让群众对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打分和评价,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促使干部更加注重工作实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持续“用药”。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建立长效机制,对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新问题、新动向,不断调整和完善整治措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比如,持续开展作风建设宣传活动,通过正面典型宣传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增强自我约束意识,自觉践行优良作风。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我将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工作中注重实际效果,不做表面文章,认真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作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为遵循,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