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云山【13】张溥与沈承
【欢迎关注文学公Z号《私想活动》,近期主发《儒林外史》跟读】【450万权重会员+20年传统媒体写手,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
张溥与沈承的关系,是好朋友。事实上还有一个张采,娄东二张嘛,都是沈承的好朋友。
沈承比张溥大——十年无成嘛,起码早了六七年成为秀才。都是学霸,关系很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
沈承去世以后,遗腹子出生,张溥收养了。不久,沈承的妻子去世了。也就是,这孩子从此就跟张溥生活着。要知道,这时的张溥,估计也就二十五岁左右。
但是很可惜,等到张溥考公上岸,以庶吉士入了翰林院,他把这个孩子也带去了北京。但这孩子最终在六七岁左右因病夭折。随后,张溥把孩子的遗体送回老家,张采为这孩子写了墓志。
所以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古代一个穷秀才,日子真是不好过。没有家庭背景的话,生活并不容易。虽然官府给秀才每月有米有灯油,但是其他啥也没有啊。而且读书人放不下架子,不可能干苦力的——记得么,胡屠户还教导范进不要跟平头百姓一个样呢。秀才还要考公,却又没有收入来源,怎么弄?
所以义务教育就是好啊
我写这篇的原因,也是因为读《儒林外史》顺便了解科举知识,发现古代考公真不容易,于是有了结合这些人物写写科举故事的想法。除了这篇,还有后面几篇,都会涉及到科举。
正好借着写文章的机会,了解一点古代常识,增长一点知识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