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深化路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深刻指出,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需在“学查改” 一体推进中见实效,尤其强调党员干部要将个人查摆整改与组织查摆整改紧密结合,让作风硬要求转化为治国理政的硬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锚定了方向 —— 党员干部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深入查摆问题,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推动作风转变,才能在新征程上筑牢执政根基、赢得人民信任,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查摆问题是作风转变的“起点”,需深查细照、找准病灶。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查摆问题则是破除沉疴的“手术刀”。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上仍存在 “隐性变异” 现象:有的对上级部署 “照搬照抄”,将 “文件落实” 等同于 “工作落实”;有的面对群众诉求 “推绕拖躲”,把 “限时办结” 变成 “无限期搁置”;更有甚者在基层治理中 “重留痕轻留绩”,让 “民生工程” 沦为 “面子工程”。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总开关” 松动、宗旨意识 “方向盘” 偏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问题找准找实”,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以 “放大镜” 查细节、以 “显微镜” 析本质。一方面,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贯彻决策部署的 “最初一公里” 到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米”,逐项查摆政治站位是否坚定、责任担当是否到位;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 “蹲点式调研”,通过 “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 的多维检视,让 “办公室里想问题” 变为 “田埂地头找答案”。唯有把问题晾晒在 “阳光” 下,才能避免作风建设陷入 “雨过地皮湿” 的形式主义怪圈,为精准施策提供靶向指引。
整改落实是作风转变的“核心”,需动真碰硬、标本兼治。“查而不改等于白查,改而不实等于未改。” 查摆问题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整改实效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这既是对整改决心的宣示,更是对治理效能的要求。现实中,少数地方存在 “台账整改”“数字整改” 等不良倾向,问题清单列得密密麻麻,整改成效却空空如也,本质上是将 “改作风” 异化为 “改材料” 的自欺欺人。真正的整改,需在 “当下改” 与 “长久立” 中彰显担当。一方面,要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实行 “销号管理”,建立 “整改责任清单 + 进度倒计时表”,对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挂牌督办,确保 “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另一方面,要注重从制度层面破解作风顽疾,比如通过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 “躺平式干部” 躺不住、“混日子干部” 没市场;通过建立 “容错纠错 + 澄清正名” 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正如河南在基层治理中推动 “资源、服务、管理下沉” 的实践所示,唯有将整改成效转化为 “办实事、解民忧” 的能力提升,才能让群众在作风转变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风转变是事业发展的“保障”,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既需“猛药去疴” 的雷霆手段,更需 “春风化雨” 的长效机制。从河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科技赋能”,到文旅产业 “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的定位转型,无不是优良作风催生发展实效的生动写照。反之,若作风问题积弊难返,不仅会消解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更会透支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期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员干部的作风状态直接决定着发展质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常态化开展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让纪律规矩入脑入心;通过建立 “作风建设观察点”“群众评价直通车” 等监督机制,让隐形变异问题无处遁形;通过选树 “作风标兵”“实干典型”,让优良作风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只有以作风建设的 “不变” 应对风险挑战的 “万变”,才能在稳就业、促振兴、保安全等中心工作中筑牢 “压舱石”,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