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摘记 做课& 不是 而是

做课天然就是知识萃取

如果让AI出一个朋友圈销售文案,你要想让结果比干过几年的编辑还高明,就要把怎么写好一个朋友圈销售文案的办法萃取出来,再告诉AI,AI用了你这个方法,就能写出符合你的期待的高质量文案了。

怎么能萃取出写好一个朋友圈销售文案的那些方法和标准呢?

答案就是,用得到《做课的方法》啊。

得到的《做课的方法》为什么能萃取出最佳实践当中的知识呢?

这是因为做课这个任务的特性决定的。什么是做课?做课是把某一个知识或者任务转化为“适合传授和学习”的教学内容的过程。

这个转化为“适合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天然的知识萃取过程。用做课的方法就可以自然地完成这个知识萃取的任务。

我来举个例子。

比如我要让学员掌握一个技能,冲泡绿茶要用92度的热水。

你会说,这个知识不是很简单吗?一说就懂,还怎么转化为“适合传授和学习”的内容呢?

那我来问你,这个92℃的热水是怎么来的?一种是用加热器直接加热到92℃,然后就停止,另一种是把水烧开,再降温到92℃。请问,这两种水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哪一种才是冲泡绿茶要求的92℃热水呢?

简单地说,这个知识很容易被人忽略,直接加热到92℃的水,比烧开之后再降温的水里的溶解气体含量多,所以这两种水是不一样的,冲泡绿茶最好用未经烧开的,直接加热到92℃就停止的水。

这样我需要这样表达:冲泡绿茶要用92℃的热水,不是用烧开后降温到92℃的水,而是要用直接加热到92℃就停止的水。

加上了这个“不是……而是……”的句子,是不是才能准确传授了知识,让学员真正完成冲泡绿茶的任务啊。

这个“不是……而是……”,就是得到的《做课的方法》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意思是,任何答案,任何结论,任何观点,如果你要表达它,那么前面给它加上“而是”,再给它配上一个“不是”。

得到的老师都是使用“不是而是”大法的高手。例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里,就有一句我印象非常深的话。这句话是,人治病吃药,大多数不是为了救命,而是为了减少痛苦。我们怎么理解人为什么要吃药?答案是为了减少痛苦。但是配上了“大多数不是为了救命”,我们才更好地理解了这个答案。

再举一个例子加深一下印象。这是我从抖音上的一位up主那里听来的。这位up主是英文老师,她说,你的英文听力不好,不是因为你掌握的单词少,而是因为你不掌握在英文句子当中,一些单词连读之后的声音,所以你听不懂。只要把这些连读的声音作为一个独立的意义单元掌握,就会大幅度提高英文听力了。

你看,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说服力?我不是搞英语教育的,我不能从教育的角度评价这位抖音老师的说法,但是从做课的角度,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她会用“不是而是”大法。

我用抖音上的例子,是想说,得到做课的方法,并不是得到独家发明的,只有得到一家在用。很多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发现这个大法,用在自己的课程中。但是,得到是有意识地系统地总结提炼出来一套方法,会让你学习这套方法特别有效率。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292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