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两次葬花有何不同
文/阿斌 【原创随笔】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了两次黛玉葬花。这个细节我以前并没有注意。最近在写一篇小说,讲述舞剧院排练演出《黛玉之殇》的故事。
我突然有些疑惑,是共读西厢在前,还是黛玉葬花在前?
重新翻看《红楼梦》才发现,书中有两次黛玉葬花的情节。
第一次黛玉葬花,是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
元春省亲后,贾府继续完善大观园的工程,元春下谕令宝钗等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
这天宝玉从茗烟处得来《会真记》(即西厢记)独自一人来到沁芳闸桥边桃花树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读。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这时林黛玉来了,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这就是黛玉扛着花锄的经典场面。
于是黛玉对宝玉说: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放下书要帮黛玉一起葬花,黛玉发现宝玉在看书,就问他在看什么书,就有了二人共读西厢的情节。
黛玉在读完西厢后,听到梨香院传来的曲子,感慨万千,眼中落泪,表现出她对生活的感伤和对宝玉的情感。
黛玉第二次葬花是在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
黛玉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到自己房中依栏闷坐,二更天才睡。
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中的众女儿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祭饯花神。
宝钗扑蝶,无心听到红玉和坠儿的对话。宝钗想出“金蝉脱壳”的法子,竟让黛玉成为了替罪羊。
凤姐发现怡红院中红玉说话简捷明了,办事爽利,收她为手下干将。
探春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宝玉因说做鞋奢华,引出赵姨娘的妒忌。
宝玉因不见黛玉,他四处寻找。
宝玉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宝玉听到黛玉在哭咏《葬花吟》,宝玉不禁痴倒。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这两次黛玉葬花有何不同?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黛玉在遇见宝玉之前,葬花是黛玉的闲情雅趣和诗意。体现了林黛玉感情细腻的性格特点,她对待花草和对待人是一样的。黛玉将对落花的怜惜,变成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在黛玉眼中,花是纯洁的,不允许任何外物对花进行玷污。表明了黛玉个人的清白与洁身自好。
黛玉第二次葬花,作者巧妙地安排在宝钗扑蝶“金蝉脱壳”之后 ,体现了大观园及贾府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第二次葬花之前,因为晴雯赌气没有给她开门,她误认为宝玉有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连最后的精神依靠几乎都已经摧折。黛玉借花喻人,发出了自己的呼喊: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因为宝钗的到来,黛玉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有贾母的疼爱,但王夫人的伪善态度,让黛玉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黛玉葬花展现了黛玉的性格特点:
善良、温柔、细腻、敏感。
黛玉葬花作者的意图:
1.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2.说明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过的如履薄冰。
3.说明黛玉的命运身世如同落花一样漂泊无依。
4.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同为两个重要人物的行为艺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