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说秦腔︱传统戏第十九讲

《出棠邑》:一曲忠孝血泪歌

                    千年悲怆英雄气                                         

孔桂林《逃国》

        烽火棠邑,忠义两难。《出棠邑》又名《伍员逃国》,是秦腔骨子老戏中的“硬工戏”。故事源于春秋楚平王时期:楚平王父纳子妻,忠臣伍奢直言进谏反被下狱。为斩草除根,平王逼伍奢修书诱骗镇守棠邑(今南京六合)的二子伍尚、伍员回京赴死。长子伍尚为全孝道,明知是局仍慷慨赴难;次子伍员识破阴谋,含恨逃国,立誓灭楚报仇。途中他箭射追兵、泣别挚友,一夜白头闯昭关,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史诗。

贺忠宏《拆书》

        秦腔舞台上的“三绝三哭”是这出戏的最大看点。这出戏以须生(伍员)为核心,唱做并重,三大折戏各藏绝活: 

      《拆书》的“蹲三尻子”:伍员读信时三次惊跌,靠“推盔”“弹剑”的功夫,以盔帽前倾后仰、剑穗颤抖表现内心震怒;

贺忠宏《拆书》

    《杀府》的“三拉腔”:妻子贾氏为绝夫忧自刎,伍员抱尸哭腔由低至高三次转折,悲声裂帛,尽显肝肠寸断;

徐升《杀府》

    《逃国》的“抖马”:伍员策马突围时髯口飞甩、马鞭腾空,鞭打考旗,踉跄步法演绎颠沛之艰,堪称秦腔“马上戏”典范。

李峰《逃国》

    老戏迷赞其“三绝三哭,字字带血”,李云亭、刘毓中等名家更凭此剧奠定“铁嗓须生”美誉。这出戏是甘肃秦腔耿家、郗派的看家戏,代表了甘派秦腔的特色。

展学昌《逃国》

      棠邑小地名藏着大历史。剧中“棠邑”非虚指,实为南京江北六合的古称,距今近2600年,早于金陵建城。春秋时为吴楚争霸前线,《左传》载:“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公元前559年),足见其军事咽喉地位。伍尚作为棠邑大夫,更是六合史载首位行政长官。秦腔将这一“兵家必争地”化作英雄悲歌的起点,让地方史汇入家国叙事,赋予古城苍凉底色。

蔡稚《逃国》

    今天看来,这是忠孝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出棠邑》超越传统忠孝框架,提出深刻命题:当君父不仁,是愚忠赴死还是反抗求生?

雷涛《逃国》

    伍尚以死全孝,是礼教秩序下的悲剧英雄;伍员择“逃”抗暴,彰显个体觉醒与正义追求。

王战峰《逃国》

      剧中伍员逃国前对将士疾呼:“回家务田,抱子蹬妻,莫再效忠无道!”戳破封建愚忠之弊,至今振聋发聩。在当代语境下,它呼吁人们对“牺牲”的反思——真正的忠诚,应献给公义而非强权。

张蓓饰渔婆

      这是血性与诗性的秦腔双璧。《出棠邑》以梆子铿锵铸就血性男儿骨,以唱词悲怆吟尽乱世百姓殇。它不仅是秦腔技艺的“教科书”,更是一面穿透千古人性困局、启迪今人价值抉择的宝典,当黑暗压顶,坚守良知的路,未必通向死亡,亦可通向新生!

高广杰饰伍员

      戏台烽烟散尽处,棠梨花开两千秋。甘棠遗爱今犹在(注:《诗经·甘棠》颂召公德政,六合古有棠梨遍野),不见当年伍子愁。

谷世劳《逃国》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63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