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金羁侠少年,少年曹植的英雄梦:《白马篇》赏析
白马金羁侠少年,少年曹植的英雄梦:《白马篇》赏析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战争频仍。曹植“生乎乱,长乎军”,自幼随曹操南征北战,目睹了乱世的纷争,他极度渴望在这乱世中一展宏图,建立不世之功。建安十二年(207年),十六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白马篇》就写于这次出征时期,表达了少年曹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篇,便如疾风骤起,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骑着装饰华丽骏马、向西北疾驰的少年形象。白马、金羁,色彩明艳,似乎写马而略人,实际这样写,不仅展现出了骏马的矫健,更烘托出骑手的不凡。骏马连翩飞驰,生动描绘出马的奔跑姿态,也暗示军情紧急,为全诗奠定了紧张激昂的基调。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诗人以问答形式,引出主角——来自幽并之地的游侠儿。幽并自古多豪杰,这位少年早早离开家乡,在沙漠边陲扬名立威,其英勇之气扑面而来。接着,诗人不惜笔墨,运用铺陈手法,细致描绘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左右开弓、仰射俯射,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可比豹螭,读来酣畅淋漓,一个武艺精湛的少年英雄跃然纸上,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植自身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何尝不是他内心的写照?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警报频传,敌军频繁侵扰,紧急军书从北方传来,游侠儿毫不犹豫,驱马登上高堤,奔赴战场。这几句节奏紧凑,展现出战争的紧张与紧迫,也凸显了游侠儿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他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将匈奴、鲜卑打得节节败退,尽显英雄本色。
最后八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全诗的高潮,也是游侠儿精神境界的升华。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不顾父母妻儿,一心只为国家,这种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精神,今读来,依旧令人动容。此时,游侠儿已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渴望报国之士的象征,更成为曹植渴望投身战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的体现。

但历史似乎爱开玩笑,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曹植从生活优渥,备受宠爱的王子沦为了“衣食不继”的囚徒。当他写下《求自试表》哀叹“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时,那“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呐喊,成为《白马篇》虚弱的回响,这位当年“勇剽若豹螭”的歌者,只能在封地的囚笼中遥望烽烟。正是:
白马如风侠少年,弯弓似月压烽烟。
谁知化作今宵梦,醒后何堪独夜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