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我开始写作时是怎样少走弯路的

我觉得, 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

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了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

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分。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体验生活,到农村去(或到其它一个地方),打着铺盖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也是一种办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所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这是千真万确的。关键是你对生活的感受。

什么叫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实际上就是感受人生。体验生活也就是体验人生。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

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 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包罗万象。

我就不可能象蒋子龙那样,他小说中那种宏大的场面,大起大落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就不是我生活的敏感区。假如我没有发现这一点而忽然发现蒋子龙的作品在社会上很叫得响,那么,蒋子龙写改革,我也写改革,他写一个《乔厂长上任记》,我就也来一个张厂长上任记、李厂长上任记,那就会失败的。那是一种很愚蠢的办法。

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的追求下去。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

找到了这个敏感区以后,我就在文学创作的练习中,少走了一些弯路。 在业余作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去拼命地追求自己所不擅长的,结果,就走了很多弯路,使创作出现了苦恼,自己产生了苦恼,也给编辑造成了很多苦恼。

我在从事专业创作以前,在一个文学刊物当编辑,每天都接待许多来自基层的业余作者。

有一天,来了两位农民作者,自称跟申跃中是老乡,还跟我们领导提出,“要转成商品粮才能写作”,说他们干活很辛苦,申跃中现在是吃商品粮,每天总是写。

我们领导说:“申跃中是先写出作品才转商品粮,你们也先写出作品再转商品粮。”俩人特别高兴的走了。不几天,写来一篇小说,还附了一封信。我一看,说让我们“读完小说速转商品粮。”

可那篇小说呢?完全写的是他们非常不熟悉的生活,城市的公园里,柳树下,椅子上,一男一女,题目叫《约会》,女的叫尼娜。我想,假如他们对文学有兴趣的话,他们的敏感区在哪儿呢?

我绝对不是给大家泼冷水。 真正有志于文学的青年,首先要考查一下自己的感受能力。有个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犯错误更坏,那就是迟钝。你是否考查一下你对生活的敏锐。生活还都是很平凡的,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敏感区以后,你不要惧怕别人也写了,因为你总会找到你自己的角度。

当我们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敏感区以后,接下来便是有意识的发现。契诃夫说过:“新手永远靠独特的东西赢得社会的承认。”我想这个“独特”就是新的发现。所以,足见发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乞求苹果变成樱桃,同时也不能逼迫樱桃变成苹果,因为它们是各有特色的。我们明白了这个以后,就可以专心致志地留心于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发现了。

所以,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第一,要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大家每天的生活差不多是一样的,你只有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还具备了我上述所说的那些需要,你才能在没意思中发现意思,才可能把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

第二点,就是应该刻意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力。对生活感受能力的深浅大小,这是因人而异的。那么怎么后天培养呢?我认为,还要培养你自己对人生敏锐的眼光,把这个变成一种习惯。

有了习惯,就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敏感区,找到自己很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我的早期作品写的就是自己最熟悉、最敏感、最能够激发自己感悟的人和生活,没有一篇是自己不熟悉,甚至于杜撰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情节,在我熟悉的生活中,在我能够感知到的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原型,因为那些人和事情都时时刻刻激发我需要把它写出来的情感,当情感积累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一气呵成地把它变成了文字,犹如一池积少成多成盈的池水,突然发现把闸门提起来的时候,积成的一池水就会飞流直下,十分自然和酣畅。

我历来反对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看到人家一部作品成功了,就全方面模仿,不管自己熟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硬着头皮去写,结果写出来的作品不但模仿痕迹十分明显,而且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读者就会不接近,不阅读,最后就会让读者生厌,让读者熟视无睹。

所以,初学者写东西,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情,写自己敏感区内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于写作者来,更适用,更有意义。如果不遵从这个原则,就像前面说的那二个农民写出《约会》之类自己并不熟悉的作品那样,自然就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作家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这个生活指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生活,更不是人云亦云的生活,遵循了这个写作原则,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最后就可能走向成功。

     (根据铁凝演讲稿整理)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750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