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变脸”艺术:李力刚拆解我国企业的智慧

某国商务部长说会让我们知道站在谈判对立面是什么滋味,这种对抗性的话在商业谈判中非常危险。这就像2016年我国一个有名的家电品牌收购德国公司时那样。一开始,德国方面用“技术安全”当理由拒绝,两边就卡住了:要么低头认输,要么硬碰硬打到底。这种对抗情绪是谈判最大的麻烦,而红白脸策略,说到底就是给对方情绪一个减压阀。

当时那个品牌团队遇到了三个大难题:因为技术不如人所以谈判地位低、德国公司对中国买家买他们很敏感、还有媒体乱说话带来的压力。负责这个项目的王经理后来讲,他们刚开始想用“拿市场换技术”的办法,结果德国代表直接说“不符合欧盟规定”,当场就拒绝了。这种时候,很多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什么都答应对方,要么很强硬地对抗,结果谈崩了。

这种情况一直拖到第三次关起门来开会。品牌团队突然换了谈判的人,让一个态度温和的高管提出一个新主意:买了以后让对方自己管自己。同时,他们又悄悄放出消息,说“已经有日本公司也想买这家公司了”。这一套做法就是经典的红白脸策略——“白脸”用来建立信任,“红脸”用来制造一点压力。后来德国那边的技术主管承认:“听说有日本对手要抢,确实让我们重新想了一下要不要合作”。

开头,品牌方团队派工程师团队当“白脸”,经常去对方的工厂学技术,不停地说“我们一定保留德国制造的老底子”,显示诚意。中间阶段,他们通过投资机构放出有别人也想买的消息,这就是“红脸”,打破了德国人觉得“公司绝对不能卖”的想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品牌团队的很注意不让主要谈判的人去当那个凶的“红脸”,这样就不会直接搞坏两边关系。

这个办法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是掌握好“加压”和“安慰”的节奏。当对方的工人反对收购时,品牌团队马上派了管人事的总监去德国沟通,同时暂时不对外说收购到了哪一步。要知道谈判是情绪的流动,不是立场的对抗。最后谈成的条件,比如留下对方原来的管理层、保证不裁员这些,都是通过“白脸”一步步答应下来的。

这告诉我们,谈判不是只有“行”或“不行”两种结果。比如销售被客户压价时,可以搬出“严格的财务总监”当“红脸”咬住价格不松口,自己当“白脸”,帮客户多要些额外服务。谈升职加薪时,可以让别人透点风给老板,说有别的公司想挖你(“红脸”压力),同时自己跟老板说很想留下来干(“白脸”安抚)。有个科技公司的总监说过,他用这法子既加了30%工资,还让老板觉得成功留住了人才,很有面子。

说到底,红白脸策略在商业谈判中有用,是因为它符合人做决定的心理——我们总是更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同时也希望别人理解尊重自己。就像那场后来被商学院当教材的收购案,它最后不仅让中国公司技术大进步,也让德国公司拿到了打开亚洲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当谈判的双方都能从对立的位置走到一起,常常就是最圆满的生意结局。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791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