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隐秘的角落》和《Young Sheldon》:当天才儿童被家庭教育塑造
最近,我陆续看完了两部风格迥异的剧集:一部是中国的悬疑心理剧《隐秘的角落》,另一部是美国的家庭情景喜剧《Young Sheldon》。
表面上它们毫无交集,却有一个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天赋异禀的孩子。
他们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常想:为什么同样聪明的孩子,一个走向光亮,一个陷入黑暗?
也许,原因远不止家庭和文化。
个体性格、人生际遇、不可预知的偶然,都在塑造着每个人的命运。
但不得不承认,家庭与文化,是那最早、最深、也最微妙的影响源。
📌 朱朝阳与Sheldon:天才少年,却成长在不同温度的家庭里
朱朝阳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安静、优秀、总是忍让。
但他的家庭不完整,父亲冷漠,母亲严厉却缺乏温情。
长年累月的情感缺失,让压抑和冷漠悄然生根。
Sheldon同样古怪、不合群,却被一个理解他的家庭包围。
母亲坚定支持,父亲虽不完全理解,却给他选择的空间。
姐姐、奶奶也都爱他、接纳他。
他被世界误解,但在家里,他从未孤单。
📌 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我真切感受到了
《隐秘的角落》里的家庭像堡垒,父母话语至上,孩子无从表达情绪。
成绩被当作价值的衡量标准,“别想太多”轻描淡写情感问题。
《Young Sheldon》的家庭像缓冲区,允许Sheldon“古怪”,尊重他的差异,理解他的思考方式。
他们不强行把他塑造成“正常”,而是给他安全、接纳、成长的空间。
当然,不论哪种文化,孩子的成长都不仅仅取决于家庭:
学校、朋友、社会环境、性格特质以及那些无法预料的经历,也共同参与塑造人生。
但家庭,往往是那个“最初的底色”:
— 是否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未知?
— 是否给我们空间成为真正的自己?
📌 对我自己的反思
看朱朝阳,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些为“成绩”被忽视或为“与众不同”被排斥的同龄人。
我们习惯于顺从、讨好,却少有人教我们如何表达真实情绪、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与不公抗争。
有时,我们自己也会不自觉地,用“控制”代替“理解”,用“期望”掩盖“尊重”。
这两部剧提醒我:
天才儿童不是完美机器,他们也渴望理解、接纳与选择的权利。
如果连最聪明的孩子都被逼到角落,我们该重新审视“成功教育”的意义了。
📌 成年后的我们,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也改变不了过去那些被忽视、被苛责的经历。
但成年之后,我们可以学会: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脆弱,不再以外界评价衡量自身价值。
在原生家庭留给我们的缺失处,用读书、旅行、疗愈、友情,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修补、去陪伴那个曾受伤的自我。
成年后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承认曾经受过伤,然后继续温柔对待自己。
如果朱朝阳错过了温暖的家,我们也曾走失在冷漠中,那更应成为成年后自己的避风港。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35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