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523)读《何以孔子》笔记之七

    孔繁轲在第七章中又介绍了三位孔子的得意门生闵子骞、公冶长和宰予,而我从他们的故事中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

    与闵子骞有关的事迹中最有名的是“芦衣顺母”:他小时候母亲去世后,父亲娶了二房,且又生下两个儿子,继母非常偏心,经常虐待小子骞。寒冬腊月里,她给自己的亲儿子穿絮有棉花的厚棉衣,而闵子骞的冬装里塞的却是芦苇花,冷风一吹冰寒刺骨。这天父亲让闵子骞赶车,由于他冻得手抖攥不住缰绳,结果马车掉进了河沟里,愤怒的父亲举起鞭子抽打大儿子,结果破绽处露出了芦花。知道实情的父亲便要休妻,闵子骞哭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个家庭才得以保全,人们无不称赞闵子骞的大孝,此事也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中。

    而我倒觉得闵子骞的孝行体现出的大局观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父亲不鞭打他,事情的真相还不会暴露出来,闵子骞如此隐忍只是为了不让家庭支离破碎,不让弟兄三人都受冻挨饿,他不计小节、谋大事的心胸最值得称道。而闵子骞的确高瞻远瞩,他始终不愿在乱世中出仕为官,最后在老师的劝解下才做了费邑的县长,并因看不惯权臣的飞扬跋扈,很快就辞职不干了,与他同样远离官场的还有公冶长。

    公冶长有特意功能,能听懂鸟语。一次,他外出时听到一群鸟儿边飞边喊去河边吃死人肉,不久他就遇到一位哭哭啼啼的老婆婆,她的儿子很久没有回家,估计是死在外面了,可不知道尸体在哪里。公冶长告诉她应该在河边,果然如此,结果他被告发是凶手,从而锒铛入狱。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砸在了公冶长的头顶。

    孔子听说公冶长的不幸后,叹道:“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我徒弟遭遇如此横祸,太可怜了,但这不是他的过错,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于是公冶长成了孔圣人的乘龙快婿,后来他通过鸟语得知齐国正在发兵来攻打鲁国,赶紧向君王告警,他因此被释放出狱,而鲁国国君非常看重公冶长的特技,邀请其入朝为官,可他誓死不从,一心追随老师四处游学。

    孔子的学生中也有愿意当官的,他就是被老师骂为“朽木不可雕”的宰予,他做了临淄大夫,后因参与乱政被杀。宰予是个刺头,经常给圣人挖坑,他曾问孔子:如果一位仁者听说另外一个仁者掉到井里了,他是下井救人还是不救?其实这是个两难选择题,救只会同归于尽,否则即落个见死不救的骂名。对此,孔子气不打一处来,断然道:“这个提问不好,是在愚弄人!”

    而从中可以看出,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有理屈词穷之时,而且当他见到宰予白天不好好听课而是睡大觉,自然怒不可遏,大骂他“不可雕”。我仿佛望见孔子气急败坏的样子,十分滑稽,这是输不起的节奏呀,他明显是“师”之不武。我反而对宰予愈加钦佩,他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思想活跃,敢于挑战权威,实为难得的自由学术之风范。

    或许孔子为人师表惯了,不容许有人质疑他的尊者地位,乐见一派唯唯诺诺的祥和景象,这或许正是帝王所希冀的场景,所以儒家后来能大行其道。闵子骞、公冶长和宰予都异于常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全遇到了磨难,闵子骞之后母薄待、公冶长的囹圄之灾、宰予之被痛骂无不令人唏嘘,而他们的遭际折射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圣人的伪善之处。做人当学闵子骞,胸怀大志勇受辱;做事要效公冶长,一招鲜吃遍天;为学应仿宰予,于离经叛道中见真章。

    2025.7.6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63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