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笔下的人性——欲望混杂
“在战争中,荣誉和权谋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不可分离”
“‘人生的荣华不过是一场疯狂的胡闹!’这种奢侈的景象在一个嚼着淡草根的人看来”
“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
“草木和人心并没有什么不同,各自有善意和恶念争雄”
“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
······
《莎士比亚全集》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闪现出一句句经典台词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39个剧本,近200首长短诗,情节曲折,故事离奇,归结起来,写的是人性,是人的欲望——权力欲、金钱欲、情欲,所有故事都围绕着人的这三大欲望展开。
英格兰王室对王权的争夺是莎士比亚历史剧本的主要题材,也是将权力欲刻画到极致的剧本。《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等等,戏剧叙事宏大,死亡、继位、罢黜、放逐、背叛、复仇、暴烈,总之,惊心动魄的权力追逐之战。
在《亨利六世》中,英王亨利五世去世,年仅九个月的亨利六世继位,作为叔父的护国公和作为叔祖的教主争强好胜,都想把持朝政,掌管国计民生,其他旁系的皇家贵族也蠢蠢蠕动。英王室的王权之争绵延上百年,牵涉几代人,凡怀有王室血统的人都在觊觎王位,由此演绎了一出出位高权重、亲信如云,顷刻之间天翻地覆,兄弟翻脸、叔侄相残、重臣叛乱的权利争夺戏。在这些历史剧本中,皇权贵族的权力欲望让人心慌乱,亲情撕裂,世代结仇。
莎士比亚对人的金钱欲刻画很深刻的剧本是《雅典的泰门》、《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泰门是名门贵族,拥有财富,乐善好施。泰门身边围拢着形形色色的人,诗人和画师阿谀奉承,贵族们谄媚庸俗,普通朋友抬捧他,下等人骗他,人们费尽心思讨得泰门的真金白银。等到泰门的家财散尽,那些“最贴心的朋友”“最义气的哥们”却纷纷避而不见。戏剧的前半部攀龙附凤、笙歌沸天,后半部忘恩负义,刻薄冷漠。都是金钱惹的祸。金钱,让剧中人成为精神上的势利眼,有钱,就崇拜他、讨好他;没钱,就恶意他、歧视他。剧本《李尔王》中,三个女儿因父亲李尔王的财产各怀心事,争相讨好,最讨李尔王欢心的两个女儿霸占全部财产后相互推诿,弃养老弱病残的父亲。人的自私无情的本性在金钱面前都暴露出来了。

莎士比亚剧作中有很多对男女情爱的描写,情欲是人的最原始的本性,莎士比亚并不回避,这也让莎剧有了接地气的人情味。长诗《卢克丽丝受辱记》中,王子塔昆觊觎军中将领科拉提的妻子卢克丽丝的美貌,凭着自己国王之子的显赫身份,留宿将领家中,按耐不住自己的淫欲,深夜潜入卢克丽丝房间残暴地强奸了她。卢克丽丝的丈夫科拉提和父亲联合起来报仇,推翻了塔昆的政权,这是一则因淫欲失国的故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中,情窦初开的维纳斯爱上了英俊帅气的阿多尼,维纳斯摒弃少女的矜持,向阿多尼大胆表露爱意,卖俏、挑逗,可不解风情的阿多尼一再逃避,维纳斯使出浑身解数却如同打在一团棉花上。阿多尼死去,维纳斯从此隐居。这是一个因单相思引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男女主角一见钟情,情深似海,情缘受阻,双双赴死。他们都是情欲极深的人。
人有最真实的本性,但也有神性。在莎剧中,也有很多人性高贵的人物形象,如《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英雄安德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中的主人公凯撒,人物都充满雄浑的力量感正义感,他们的愿望就是用战争捍卫正义,证明自己很男人。还有善良、有风骨的人物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两位高贵的亲戚》中的帕拉蒙和阿赛特等等,但在这些人物身边,都围绕着一群惹是生非、口蜜腹剑、不讲诚信的小人,故事情节就是神性与人性的博弈。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刻画如同揭开一道面纱,让人们看到面纱遮盖下的人的真实意图。聪明、狡黠、贪婪、善良、忠诚、阴险,总之,莎翁笔下的人性——欲望混杂,是丑是美读者自有评论。
我们的古书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可在人的这具身体里,什么时候降下这么多的欲念?为了这些欲念,人经历崎岖坎坷,有的背信弃义,有的不惜丢掉了性命;可没有了欲念,人活着又为何?面对《莎士比亚全集》散发出来的清醒、冷峻、真实,我觉得悲观和乐观都没有充分的理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