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童书挑战48《给孩子看世界名画》:另一种图文并茂的趣读

文|紫芋湾

这本书总体的感觉是百看不厌、赏心悦目。

翻开书页,有一个世界名画时间轴。从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幅画——大概是19000年到15000年前,画在洞上的一个带点的大角鹿开始,这也就是记载最早的一幅画了。通过它,孩子可以知道,画原来就是对一些动物、人物等形象的记录。其中,我国唐朝的《步辇图》也收录其中,这是一部关于记事的作品。

这本书不仅有各个国家不同风貌、不同穿着、不同内容的图画,而且每一幅名画旁边都配有文字,读起来非常有趣。以《蒙娜丽莎》为例,配图文字讲述了这幅画曾经被盗,而后又返回卢浮宫的经历。此外,孩子们看到这些画作时,能够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比如看到平图拉斯河手洞壁画上众多白色的手掌印,孩子们会说:“在教室里,美术老师也让我们用颜料,用手掌画过画。”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与艺术的距离。又比如看到梵高的《星空》,他们会想起在某个美术教室见过类似的装饰画。

关于文字的阅读同样充满趣味性,能够增长孩子的见识。例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旁边的介绍文字提到,这个时期的荷兰美术创作题材逐渐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也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顺着画册的时间线往后看,会发现早期绘画多以宗教、宫廷权贵为主题,后来普通民众也逐渐成为绘画的内容。文字还介绍了英国女作家雪芙兰于1999年出版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由此可见,从图画作品到文学作品,艺术领域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如《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文字介绍了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大碗岛位于法国巴黎附近,每到周末,就有很多人来这里休息玩耍,作者也常常在周末来此寻找灵感。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绘制了30多幅练习稿和色彩稿,几乎每天上午都到海滩观察游人,下午回家后再将这些人物画下来。这些文字介绍能让孩子明白,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并非易事,其中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这也会让孩子们在欣赏作品时更加专注。

孩子们会久久注视作品中的细节,甚至有些作品旁边还展示了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等不同阶段的创作成果。还有一些文字内容也十分有趣。就像《小艾琳》这幅作品,是一位银行家邀请名画家为自己女儿绘制的画像。然而画作完成后,银行家发现女儿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心里很不高兴,因此拖延了一年多才将稿费付给画家。这一情节十分耐人寻味,因为它涉及人的情感——作为父亲,难以接受女儿流露出悲伤情绪,也不理解这种忧伤从何而来,但又认可作品的艺术价值,最终还是选择保留下来。

书中还有一些充满互动性的画面。以《花草农园》为例,文字介绍说作者常常会在画作里融入人物的影子。眼前这幅图画色彩明艳,从三角构图中隐约能感知女子身影。但反复观察,无论是横看、竖看、倒着看、斜着看,还是眯着眼看、远看、近看,都难以确切找到影子所在,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

还有一些作品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比如《白底上的黑色方块》,整个画面就是一个黑色方块,孩子们阅读时不禁会疑惑:“这样也能成为一幅画?”事实上,有些画作并非代表具体含义,而是某个世纪不同艺术风格的呈现。再如《舞蹈》,画面中六个难以分辨性别的人物欢腾起舞,极具感染力;观赏莫奈的《睡莲》时,则会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凝视,感受作品带来的宁静意境与色彩变化之美。

总之,这部作品看点丰富,有的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有的令人诧异惊叹,是非常适合大人与小孩进行亲子阅读的佳作。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2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