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林徽因2·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承

有些月亮照过的是才子的酒杯,有些月亮照过的是时代的楔子。于是,世人眼里,便有了各自的林徽因。

初识林徽因,是因徐志摩;再闻其名,则是“建筑”二字。“建筑”二字译自英文architecture。当时的中国没有建筑一词,是唤作“营造”,源于北宋那部《营造法式》,这是官家颁行的营造规矩,也是考元代以前古建的唯一凭据。如今这“建筑”二字能上口,却要归功于林徽因与梁思成。这两个字,竟让时代与历史在时空维度与在地文化中生长,与文化自信产生了深度凝视。她的建筑生涯,跨越着民国到新中国的坎;她的目光,从唐时古建穿越当代文明。

1932年,梁思成赴独乐寺考察古建之前,林徽音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阐发了结构理性主义的新见。她以为,中国建筑的价值,在于其结构的合理与逻辑,而非徒有其表的装饰。于是,她便用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给那“营造”到“建筑”的转变,做了番新解。她提出,好建筑的原则,离不开实用、坚固、美观。她以结构理性主义解之,大约是说:要继承在地的文脉与实用性;要让建筑内的结构具备坚实性;要褪去浮华而得的自然之美。这理论,是她的独特理解,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构架间摸索转型之路,也是当时建筑的理论根基。

1937年,林徽音参与考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彼时,日本的建筑学者正聒噪着:中国已无木构古建了,要看,只得去日本奈良,那里才完好保留了初唐至晚唐的十几座木构。可叹,这是时代的文化之殇。

就在这时,林徽因在寺中穿梁越栋。她细致而敏锐地察觉到梁上那“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唐代题记,又将经幢上的纪年细细比对,最终才慎重地定下了这座唐构的历史分量。这一发现,便打破了那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无唐构”的妄言,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件稀世的实证。

后有人言,林徽因的成就多在整理。我以为不然:有时,一个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比设计一栋建筑本身,要珍贵得多。譬如她提出的“建筑意”,便是如此。这思想,除了理性层面的结构构件以为,更将中国美学的“意象美”,与西方的意象派相融合。或许也是因为她作为诗人,本就在感性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意向美学本身。于是,她要把那原本只重实用的建筑空间,化为一种艺术,一种能引发人们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的意识美学。以意象为美学基础,以在地文化为文脉!用意向美学为主导的原则,来指导建筑的创作。让建筑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艺术的感染力,以此来传承民族的文化。

你看,这便是林徽因了——以感性,润过才女的笔;以理性,写下时代的楔子。让《中国建筑史》成为历史的缩影,那是中国建筑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结构与美学、文化与价值!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4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