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笑:上海的咖啡文化
现在,在上海喝咖啡是比较普遍的消费方式,“请侬喝杯咖啡”,在上海是一句时尚的客套话。
今年伊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上海的咖啡店是我常去之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咖啡店更是成为每日必到之处,因此我对上海的咖啡文化有一种深刻的体会。
上海喝咖啡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3年上海开埠后,咖啡随西方殖民者传入,最早出现在外滩的洋行和使领馆,主要供外籍人士饮用。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第一家面向公众的西式咖啡馆,如1928年开业的“沙利文”(Sullivan),位于南京东路,成为当时名流和文人的聚集地。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咖啡馆文化逐渐繁荣,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成为咖啡馆集中地,如“波瓦洛咖啡馆”“德大西菜社”等,不仅提供咖啡,还兼具社交、文化交流功能,作家鲁迅、巴金等都曾是咖啡馆的常客。
新中国成立后,咖啡馆数量减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9年星巴克入驻上海,现代咖啡文化复兴,本土品牌涌现,消费场景多元化,终成今日之格局。
上海以超过1100家星巴克门店的规模,稳居全球星巴克门店最多城市的地位。
2024年上海新增了46家星巴克门店,这些门店分布在社区、交通枢纽、医院等区域。同时,2024年还有33家门店进行了升级改造。啡消费热潮。
上海的咖啡非常火爆,呈现出门店数量多、消费量大、消费群体广泛等特点:
一是咖啡馆数量全球领先:上海拥有9553家咖啡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都市。咖啡馆分布密集,南京西路每30米即有一家,全市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5家。
二是咖啡消费量巨大:上海人日均咖啡消耗量接近200万杯。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上海地区咖啡外卖订单达到3285万份,人均咖啡外卖消费量为8.5杯,消费金额约320元。
三是消费群体广泛且趋于年轻化,女性为主力,占外卖咖啡消费近七成。90后已成为咖啡消费的主力军,占比高达39.98%,而00后的消费增速同样迅猛。
五是咖啡文化节影响力显著: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市集在北外滩沿岸盛大举行,2.3公里的滨江水岸汇聚了超过350个展位及近百家全球顶尖咖啡品牌,融合了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参与。
六是本土品牌发展迅速:Manner从静安2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万店规模,2024年估值近200亿元人民币。挪瓦咖啡3年门店突破千家。还有金猫咖啡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这些本土品牌的崛起体现了上海咖啡市场的活力。
七是咖啡口味创新多样:咖啡口味从传统奶咖扩展到果咖、茶咖等,“酱香拿铁”“麻酱咖啡”“啤酒咖啡”等创意口味不断涌现,如羽衣甘蓝轻咖日常一天能卖四五百杯,新品销售能占当日整体销售杯量的一半以上。
喝咖啡,是一种文化。咖啡不仅是一种饮品,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社交、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多重意义。咖啡馆作为社交媒介,见证了从巴黎文人辩论到现代职场约谈的交流,成为思想碰撞的见证者。咖啡的历史印记贯穿了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仪式到欧洲启蒙运动的“智慧之饮”,它在不同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生活符号,咖啡的饮用方式从意式浓缩的快节奏到日式手冲的慢哲学,反映了人们多样化的态度和生活节奏。在全球化背景下,咖啡文化融合了星巴克的全球影响力与本地咖啡馆的特色,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喝咖啡,是一种习惯。
在炎热的夏天,躲进空调凉爽的咖啡店,既能解渴,又能解暑,还能静下心来,写些东西,打打电话,可谓一举多得,这是夏季上海的最佳选择,也成为夏日里上海的必选。一杯冰咖啡,喝在嘴里,爽在心里,痛快无比。对大多数人而言,进咖啡店是一个能够消费得起的奢侈选择,是面向平民百姓的大众消费。
在饭后或空余时间,友人们在咖啡店相聚聊天,商务与友情兼而有之,咖啡店成为一种时尚的选择。节假日里,咖啡店是一个好去处,那里往往人气爆棚,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难得的一份清闲。
夜幕下,咖啡店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在禁酒令下,涉足饭店举杯畅饮或许有风险,在咖啡店里谈事,咖啡杯里释怀,则是一种合规的选择,也是当下最好的交际方式。
2025.7.1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