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东昌葫芦雕刻承非遗文化薪火
探东昌葫芦雕刻承非遗文化薪火
聊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东昌葫芦雕刻远近闻名。为了更好地传承和认识该文化,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雅韵寻踪,艺脉传新”社会实践队对该文化进行了调查认识。队员李佳靖首先在网上搜索了葫芦相关的资料。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寓意,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文化象征。葫芦的“葫” 与 “福” 谐音,“芦” 与 “禄” 谐音,因此被视为 “福禄” 的象征。“福” 代表福气、幸福,涵盖了健康、平安、顺遂等美好愿景;“禄” 则与官禄、财富相关,象征着事业顺遂、衣食富足。古人常将葫芦悬挂于家中或随身携带,期盼生活能集齐福气与财禄,实现 “福禄双全” 的理想状态。葫芦内部籽多,且生长态势繁茂,符合传统社会 “多子多福” 的生育观念,被视为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的象征。总之,葫芦的寓意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繁衍、平安、和谐的核心追求,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吉祥符号。

为了更深入了解葫芦雕刻的相关文化,队员专门走到葫芦雕刻博物馆,开展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调查询问,关于聊城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的起源,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创。相传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他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蓄养蝈蝈,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后有有心人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雕刻其上,形成了此种技艺。
此外,据相关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已经流行。明清时期,东昌府濒临京杭大运河,是鲁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商贾云集,繁盛一时,雕刻葫芦曾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随运河远销全国各地,也促使这门技艺不断发展,涌现出了李文朴、郑时均等一批当地较为知名的艺人。此后,东昌葫芦雕刻历经传承与演变,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色和艺术风格,并于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府区也被命名为中国雕刻葫芦艺术之乡。

经过实地走访和观察,队员总结出聊城东昌葫芦雕刻整体风格既粗犷大气,具有鲁西稳妥豪放之风,又线画细腻,因形而变,形图合一,质朴而不失雅致,稳重而不失天真。选用的葫芦有“大葫芦”“亚腰葫芦” 和 “扁圆葫芦” 等,形饱满,极具造型之美。通过询问专门的雕刻师傅得知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 “刻” 或 “片”,而东昌葫芦雕刻在技法上的独特之处在于借鉴了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因此享有盛名。
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队员将会在之后对东昌葫芦雕刻展开更为全面的调查研究。
撰稿人:李佳靖
“雅韵寻踪,艺脉传新”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7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