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两境,妙在于心

匹兹堡学习中心教堂

我在美国纽约也十年了,凡是有机会出去转转看看的,喜欢的是博物馆或大学校园,这两个地方一般都有西方油画的光影和比较浓的色彩。我不懂画,有时只是看,也谈不上欣赏,因为不是内行,只是说偶尔会有那份心情看一下,有时也会沉迷其中,想象着艺术家们的神采,也思考透过画在给我们传递什么,真的看不懂,就当作看热闹,起码看幅画能平复人的心情,会让人心静下来。

说到绘画,不说几个名人似乎真不懂似的。没看过真迹,可一些介绍总也让人浮想联翩。比如说梵高浓烈的向日葵,那是裹挟着炽热的生命火焰,燃烧在颜料堆叠的厚实画布上;比如说莫奈水中的睡莲,仿佛摇曳在颤动的光与色彩里,令人几近眩晕。很多画作往往如烈酒,透过双眼直灌入心,令人心神激荡,也会让人获得力量。

梵高的向日葵

莫奈的水中睡莲

在国内那时候年轻,现代派的画那是真不懂,看写实画只是看逼真不逼真,如几年前冷军的画炒作很高,油画成了高清晰的照片,我们惊叹的是技法。而情绪上喜欢中国古画多些,有文化的韵味,有传承的元素,有历史的痕迹,看的时候觉得时间都放缓了脚步。尤其那些水墨山水,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或江流湖海每每在留白处延伸,都是让人心神荡漾或心胸辽阔。中国画善于留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正因为不填满整个画面,那种层次感、意境感才深邃宏大。哪怕一个点,有时可给人思绪万千,比如说一幅《寒江独钓图》,只有一叶扁舟与钓者,其余皆是无尽的虚白,就是这无声的留白,却并非空寂苍白,它留出空间,恰如生命里那些未说尽的深邃,是画中未言之诗,纸上未书之字。就这么一幅画,入眼的时候,拂过卷轴,心跳自然慢下来,思绪渐渐澄澈,犹如清泉涤荡,不去用心领悟,很难进入美妙意境。其实,我们只有多去看,多去欣赏,也许灵气顿开,就能找些真味了,这也是陶冶性情的微妙之处。

独钓寒江图

在个人的手机里存着不少孩子小时候绘画作业,作为小时候的爱好兴趣家长们都是不遗余力地想培养孩子有这么一种发现美的眼睛和灵巧的手,稚嫩的笔法就是觉得纯真可爱。我又翻出宋家侄女的一张照片,几年前报考中yang央美院被录取,现在又到英国名校留学研究生毕业了,相信她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会助力她有所成就。照片是六年前上交的一幅作品竟然是“丝瓜瓤”,这份灵感来自于她帮忙父母做饭时的细致观察,题材不是高大上,可小小年纪绘画功底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赢得赞赏,看来所有的绘画想出彩都是用心之作。

博物馆里富兰克林油画像

侄女画的丝瓜瓤

女儿九岁自画像

所以中西方绘画在我这门外汉看来,也许是两种灵魂对世界的不同吟唱。西方艺术比较热烈,形貌逼真,光色耀眼,是视觉的盛宴,感官的狂欢;而中国画有沉静之心,含蓄之美,可以引我们走入画境深处,在墨韵氤氲与留白之间,心神俱泰。

我所看不了的是那些笔法神秘、结构奇特的抽象作品,线条飞舞,色彩斑斓,云里雾里,难以索解。可这不影响我们看,看不懂才凝视,看不懂才思考,色彩的搏动与线条的张力能冲击心灵也就够了。

所以绘画对普通人而言,我们无需深究技法渊源,只需单纯地面对画幅,任光影浸染,凭墨痕入心,也许一次邂逅的瞬间,我们会种得一粒美的种子,在心灵土壤里悄然萌发。所以艺术之妙,不在于懂得多少道理,或非要过多的学问,看绘画,有触动的一霎那,领略美,感悟美,参悟玄机,就为人生增添不少温柔。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7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