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作为蝉的别称

农村生产队时期童年趣事之一就是——逮知了。

现在的农村小孩子认识不认识知了,老夫看都是个问题。每天不是电脑就是手机,最不抵时还有个电视机,故而陌生于这种节令性很强且文化意味浓郁的的昆虫也就没什么意外了。

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值得回味和留恋的。童年的回忆就像一杯陈酿,越久远越甘醇。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童年生活,在物质方面可能是平淡贫乏单调,但在精神娱乐层面的快乐和满足却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孩童。

童年最大事项就是“玩”。在农村生产队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游戏,当然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趣爱好班和特长辅导班,但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以大自然为天然的游乐场,放飞我们的天性,享受童年的纯真和快乐,也留下了永远沉浸在心底深处的那一桩桩趣事.......

农村的夏天除了天气炎热外,就是与蝉鸣联系在一起的,炎热一夏,蝉鸣一夏,正如台湾歌手罗大佑《童年》唱的那样: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蝉的名字特别多,多到一般人点名不全的程度。说明啥?说明该虫子一直收到人们关注呗。蝉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其同种异名、俗称也就特别多。汉代扬雄《方言》说:“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这里说的“蝉”,正如现在人们说的“知了”,是蝉的统称;若细说各蝉,其异名、俗称之多,更是难尽其详。

以常见的蟪蛄、蚱蝉、蛁蟟三蝉为例:蟪蛄民间又称小蜻蜻、麦吱儿、吱吱儿、吱啦子、小热热儿;蚱蝉又称蠽蟟、马蠽蟟、麻季鸟儿、蜘蟟、蠽蟧、黑蝉;蛁蟟又称蒙古寒蝉、知了、熟了、伏凉儿、伏天儿、嘟啦子、得喽……其名有取之以形,有取之以声,有取之以时。现代以科学划分的叶蝉科、蜡蝉科等诸多蝉类,古人并不以“蝉”视之,而今在大众眼里也是无名之辈,多以“虫子”“蛾子”呼之,以为它们没个“蝉”样。

蝉在中国古代还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因为蝉能在土中蛰伏,又能出土羽化,所以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所以在很多博物馆文物中能见到陪葬的玉蝉,许多古人深信入葬时在已故者口中含有玉蝉,便可以重生。蝉在我国文化中还寓意聪明才智,一鸣惊人。国内现代的“蝉”题材珠宝首饰中,更多流行的是玉雕、玉佩,取义一鸣惊人,适合给求学的学子佩戴。

蝉因其鸣叫声音响亮且持续,常被形象地称为“知了”,这个名字直观地反映了蝉的鸣叫特性。有点意思的是,“知了”是笔者幼时最早认知的昆虫名字之一,且只一番就彻底忘不了;直到现在,当初甫一解得“知了”一词时惊讶仍然很是历历在眼前。此外,蝉属于昆虫类,拥有两对极为轻薄的翅膀,故有“薄如蝉翼”之说。其幼虫生活在土内,经历长时间的潜伏后,会在特定时机破土而出,爬到树上羽化,也属于大自然的奇迹,这也是令人们惊讶不已的缘故吧。

最后,就以唐人虞世南的一首《蝉》来结尾吧: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以白话译介的话就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9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