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绘初心:专访艺术家许文河——以中西合璧之笔,守中华文化之魂


悠悠易水潺潺流淌,见证着千年时光的变迁,易水不仅哺育了一代代易县儿女,更传承了易县八千多年的文化记忆。1959年出生的许文河,正是这文化记忆传承的代表人物,他用一支画笔串联起军旅生涯的坚毅、职场的沉稳与艺术世界的灵动。他以"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更在老年大学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让中国书画的薪火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


一、军旅缘起:一次艺术邂逅点燃的艺术火种。
"如果没有那一个月的野外写生,我或许永远不会与绘画结下如此深的缘分。"谈及艺术启蒙,许文河回想起了自己的军旅岁月。服役第二年,作为警卫连战士的他,幸遇为文工团两位画油画的舞台美术老师,担任了一个月的服务工作。"每天提着画架、颜料,跟着他们在山野间写生,看颜料在画布上晕染出光影,那一刻突然觉得,绘画可以描绘心中的美好,可以记忆大自然的壮丽,是能让时间静止的魔法。"一个月的朝夕相处,两位军旅画家不仅用画笔描绘出山河壮美,更在许文河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临别时两位艺术看到了许文河对绘画的喜爱,就将自己绘画颜料留给了他,这成了他最珍贵的宝藏——在部队宿舍的三合板、纤维板上,他开始笨拙地临摹,从模糊的线条到渐显的轮廓,绘画成了军营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

命运的馈赠总在不经意间降临。许文河调任后勤工作后,相对灵活的时间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创作。连队的墙板、黑板报成了他的"第一块画布",英雄事迹、战争故事、战友身姿、军营风貌,都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那时不懂什么技法,全凭一股热爱。"许文河笑言,正是这份纯粹的执着,让他的作品被部队首长注意到。不久后,他为每个连队会议室创作的大幅画作,不仅美化了营区,丰富了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这也更让他坚定了"以画抒情"的信念。


二、墨彩交融: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蹊径
军旅岁月结束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许文河更加坚定了自己艺术追求,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艺术学习和创作,他的画笔从未停歇。在工作的闲暇,在周末的休息日,他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的创作里,沉迷书画的世界里,笔耕不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他在金融系统报刊发表作品40余幅,先后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 次、二等奖 1 次,
国际级二等奖 1 次,省级画展获三等奖五次。也让绘画真正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同于科班出身的艺术家,许文河的创作之路充满了自学成才的探索。从油画起步的他,接触国画时总带着油画的写实习惯——在宣纸上勾勒线条时,他会不自觉地注重明暗对比;晕染色彩时,又会保留油画的层次质感。"一开始总觉得不伦不类,后来突然想,为什么不能让两者结合呢?"
这个念头成了他艺术风格的转折点。他尝试用油画的写实技法表现国画的写意意境:画山水时,以油画的透视法展现层峦叠嶂的纵深感,又以国画的泼墨技巧营造云雾缭绕的空灵;绘花鸟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翎毛的纹理,再以淡彩晕染传递"物有灵犀"的禅意。久而久之,一种"中西合璧、清新明快,朴拙高古"的独特风格逐渐成型。
"艺术没有定式,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作品。"许文河的创作理念朴素而深刻。他的《醉金秋》系列,以饱满的色彩描绘农家丰收的场景——屋檐下的玉米串带着油画的厚重质感,篱笆边的菊花又透着国画的淡雅意趣,画面中鸡犬相闻的生机,正是他儿时农村生活的温情回望。而《高原风情》则将青海的苍茫辽阔与牧民的质朴坚韧融为一体,油画的写实让雪山的棱角分明,国画的写意让经幡的飘动充满韵律,观者仿佛能听到风穿过草原的声音。

三、硕果盈枝:用画笔丈量艺术高度
数十载的深耕不辍,让许文河的画笔下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各类画展中,他的作品总能以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国家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国际级二等奖1次,省级三等奖5次,全国网络画展特等奖5次、金奖2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每一幅作品的认真的创作和推敲打磨。
"我不喜欢炒作,作品好不好,笔墨说了算。"这份对艺术本真的坚守,让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纯粹。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字画收藏指南》中,专门用四版篇幅刊登了他的16幅作品及个人简介,评价其"造型功底深厚,色彩运用出色,艺术意境深远,独辟蹊径"。
如今的许文河身兼数职: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电视台签约艺术家......但他最珍视的,是"全国艺术类培训资格美术辅导教师"这个身份。"荣誉是别人给的,能把本事传下去才是自己的。"


四、薪火相传:在老年大学播撒艺术之光
走进许文河授课的老年大学教室,总能看到一派热闹景象:白发苍苍的学员们围在画案前,握着毛笔的手或许有些颤抖,但眼神里的专注不输少年。许老师教画不藏私,连调色的小技巧都倾囊相授。很多学员跟着许文河学画多年,不仅学会了绘画的方法,更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
在老年大学教授中国书画,对许文河而言是责任,更是缘分。"这些学员和我一样,大多是退休后才拾起爱好,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更纯粹。"他的教学方法带着军人的务实——不空谈理论,而是从握笔姿势、调色比例等基础教起;不苛求模仿,而是鼓励学员在临摹中融入自己的生活阅历。
许文河说,艺术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让每个人在笔墨中找到自己。他会带着学员到公园写生,教他们观察晨露如何在花瓣上折射光影;也会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让他们理解国画中"画中有诗,诗中有史"的文化内涵。
在他看来,老年大学的讲台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老人们学会了画画,会教给孙子孙女,这就是文化的接力。他的学员中,有人将作品作为家庭礼物,有人在社区画展中获奖,更有人把绘画当成对抗孤独的精神寄托。"看到他们眼里的光,我就觉得这课教得值。


五、初心不改:平常心绘就不平常画卷
谈及未来规划,许文河的回答简单而通透:"没有宏大的目标,就想画得再精一点,教得再好一点。"年逾六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创作三小时的习惯——清晨的阳光透过画室的窗棂,洒在摊开的宣纸上,他握着画笔的手稳健有力,仿佛与笔墨融为一体。
"我不是什么名家,就是个爱画画的普通人。"他常说,艺术创作最忌浮躁,能在笔墨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就是最大的收获。如今,他的作品依然坚持"通俗易懂"的风格,不追求晦涩的象征,只愿让观者从画中读到生活的美好。"一幅画能让人看明白、记心间,就算成功了。"


从军营里的三合板画到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从艺术懵懂的新兵到老年大学的书画教师,许文河的人生轨迹因绘画而精彩,他的绘画世界也因人生阅历而厚重。在他的笔下,中西技法的碰撞不仅是艺术的创新,更是文化的包容;在他的教鞭下,老年学员的笔触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的延续。
正如他常写的一幅字:"笔墨随心,丹青映志。"许文河用一生的执着证明,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技巧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敬畏。这份初心,恰似他画中的山水,历经岁月冲刷,愈发澄澈动人。


艺术简历:
许文河,男,1959 年 5 月出生于河北易县。现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创作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组签约艺术家、全国艺术类培训资格美术辅导教师。
艺术成就:在金融系统报刊发表作品 40 余幅。在各类展览中先后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 次、二等奖 1 次。国际级二等奖 1 次。
省级画展获三等奖五次。全国网络画展荣获特等奖 5次, 金奖两次。
由中国美术出版社,王云飞主编的(中国字画收藏指南)一书中刊登四版十六幅作品及个人简介, 作品曾入选《保定籍知名艺术家作品选萃》多幅作品被业内人士收藏,还为多处楼堂馆舍创作专题作品。
部分参展经历:
1999年10月,参加中国建设银行系统《行庆杯》书画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
2018年参加中俄书画交流展中作品《高原风情》获二等奖;
2019年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泼墨中华情组委会》举办喜迎建国70周年作品评选大赛,作品《满秋》获优秀奖;
2019年7月作品《满秋》在第十二届《河北艺术联展》中荣获三等奖;
2019年10月参加河北省分行《我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建行成立六十五周年新成就》作品《满秋》获三等奖。
2021年12月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全国诗书画展中作品《山水雪景》获一等奖。


许文河作品赏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