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榼子,传承匠心技艺
探寻非遗榼子,传承匠心技艺
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层价值,助力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保护与活化,7 月 21日,雅韵寻踪,艺脉传新”社会实践队队员专程走进即墨古城,探访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村榼子制作技艺” 的传承地—— 胶东食模・葛村榼子工坊,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旨在近距离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探寻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密码,为后续推动非遗与教育创新融合积累第一手资料。

葛村榼子作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胶东地区独特的民俗记忆,其制作工艺不仅是古人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的结晶,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从明清时期用于节庆糕点模压,到如今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葛村榼子见证了胶东民俗的变迁。此次探访,队员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榼子制作的技艺细节与传承故事,为参与传统工艺保护、开发特色课程提供灵感,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找到更广阔的传承路径。

踏入葛村榼子工坊,古朴的砖墙与悬挂的非遗牌匾相互映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市非遗工坊” 等标识在光影中格外醒目,无声地彰显着这份技艺的文化分量。展示区里,百余件造型各异的榼子模具有序陈列,既有憨态可掬的生肖形象,也有寓意吉祥的花卉纹样,还有再现民间故事的场景图案。其中一件 “连年有余” 榼子,鱼纹线条流畅细腻,鳞片雕刻层次分明,仿佛下一秒便能从木模中跃出,将传统工艺的精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模具不仅是实用工具,更像是一本立体的民俗画卷,诉说着往昔节庆时,人们用榼子印出花样糕点,传递喜庆与温情的热闹场景。

与工坊的工作人员交流间,队员逐渐揭开了葛村榼子制作的层层奥秘。榼子制作讲究“三分料、七分功”,从选料开始便需严苛把关,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或枣木,经自然阴干数年,确保木材不易开裂变形。随后,匠人需根据设计图案在木坯上勾勒轮廓,再用刻刀进行镂空、浮雕等精细雕刻,仅雕刻一道工序就包含平刀、圆刀等十余种工具的交替使用。雕刻完成后,还要经过反复打磨,让模具表面光滑如玉,既便于糕点脱模,又能保证图案清晰完整。工作人员介绍,一件复杂的榼子模具,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匠人也需耗时数周才能完成。如今,工坊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正积极尝试与现代生活融合,开发出榼子造型的书签、摆件等文创产品,还与当地糕点店合作推出定制款榼子糕点,让古老技艺走出民俗“小圈子”,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次探访,让队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的迫切性。葛村榼子作为胶东传统工艺的代表,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但其目前面临着知晓度有限、年轻传承人匮乏等挑战。未来,队计划系统整理此次探访的所见所闻,联合教育工作者开发“榼子工坊” 特色课程,将榼子的历史故事、制作技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 “讲解 + 实践” 的模式,让学生们亲手体验简单的雕刻工序,感受传统工艺的乐趣。他期待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葛村榼子,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让这门古老的制作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胶东民俗的记忆在时光流转中永不褪色。
撰稿人:李轩本
“雅韵寻踪,艺脉传新”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