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识猷:极端暴雨与相关水灾,是不是会越来越常见?

是的,极端暴雨的频率和强度正在显著增加。

原因和物理定律有关,温度越高的空气,其达到饱和时能容纳的水蒸气就越多。

在夏天常见的温度下,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饱和含水量大约会增加 6% 到 7%。

一个更暖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容量增大的水杯,为形成暴雨准备了远超以往的原料(水蒸气)。

一旦下雨,下得也就越多。

另外,城市很多地方的地面,是用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取代了原本能吸收水分的土壤和植被(天然“海绵”)。

这导致雨水无法下渗,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为地表径流,其流量和速度远超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负荷,从而引发快速且严重的城市内涝。

这几年有在推进改海绵城市,但是很多地方可能还没改好。

〰️〰️〰️〰️〰️〰️

▍暴雨期间,如果你在受灾地区:

▪️  相信官方权威渠道(如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本地气象台)发布的预警。

▪️  向高处移动: 水往低处流,在收到暴雨预警后,必须立即规避所有低洼地带:地下室、下沉式广场、地铁、隧道、涵洞、河道边。

▪️  放弃车辆: 永远不要驾车涉水! 这是涉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水的浮力能轻易让汽车失控,水压会让人无法打开车门。车辆在洪水中不是庇护所,而是致命陷阱。如果车辆在水中熄火,立即弃车,向高处转移。

▪️  如果人在家里,现在还有水有电的,可以用家里的容器储水,购买瓶装水,存储可以直接吃的东西,给能充电的东西充电。洗衣、洗澡、打扫房间。冰箱的温度调到最低,能吃的东西尽量吃掉,多冻点冰块冰袋。 

因为在雨停后,有时候为了修电路或者自来水厂需要整修,会停水停电。

▪️  生命第一: 生命是价值无限且不可替代的资产。要毫不犹豫地放弃财产以保全生命。记住:“人走,是最高原则”。

〰️〰️〰️〰️〰️〰️

▍如果你需要未雨绸缪:

▪️  准备一个随时可带走的应急包,内含:足够72小时的饮用水和高热量食物、消毒或急救药品、手摇式充电收音机/手电筒、备用电池/大容量充电宝、少量现金、求生哨、保暖毯。这是在外部供应系统(电、水、网络、物流)中断时,维持你生存的底线。

▪️  数据备份: 将所有重要文件(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保险单、学历证书等)进行高质量扫描或拍照,加密后存储在多个云端服务器,并告知可信的亲友。

▪️  购买适当的保险,特别是针对车辆的涉水险和针对房屋的巨灾险或家财险。将个人无法承受的灾难性财务损失,通过支付可控的成本(保费),转移给保险公司。

▪️  关注你所在城市的海拔地图和历史内涝点分布图。这能告诉你哪些区域是高风险区。如果你居住在历史上的洪涝高风险区,这就是一个强烈的环境负反馈信号。长期来看,最安全的策略是搬家,选择地势更高、排水设施更完善的区域居住。

▪️  了解你所在社区的应急预案和避难所位置,以及本地政府的灾害响应能力。

▪️  认识你的邻居,建立社区应急联系群,共同制定简单的应急计划。在灾难中,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合作的社区网络是最高效的救援系统。

▪️  学习游泳、心肺复苏(CPR)等急救技能。

▪️  关注并参与你所在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系统升级等公共议题。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49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