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期待,让教育在心灵相遇处生长

合上《教育的情调》,退出直播间,李树英教授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今晚的第二次共读小结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体悟:教育不是预设的轨道,而是人与人在真诚相处中自然生长的风景;不是将孩子雕琢成我们期待的模样,而是守护他们独特的光芒,让每个生命都能自在绽放。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带着与生俱来的特质来到课堂。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能在计算中找到乐趣;有的孩子擅长空间想象,画图时眼睛会发光;还有的孩子或许暂时跟不上节奏,却能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哭泣的同学。可我们常常被“标准化”的期待裹挟,总想着让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让好动的孩子学会安静,却忘了教育的真谛不是“改造”,而是“发现”。就像《教育的情调》中所说,优秀的教育者会“带着敏感的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看见他们藏在错题本后的努力,发现他们举手时的犹豫与勇气,接纳每个生命本来的样子。

教育的发生,始于真诚的相处。“亲其师信其道”,当我们放下“权威者”的姿态,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教育便有了温度。课堂上,那个总爱插嘴的男孩,或许只是急于分享发现规律的喜悦;那个算错简单题目的女孩,可能是因为太想得到肯定而紧张。李教授说“会相处教育才会发生”,深以为然。当我们不贴标签、不区别对待,用平等的目光注视每个孩子,他们才会敞开心扉,让知识在信任的土壤里扎根。就像解数学题需要不同的思路,成长也没有标准答案,相处中的理解与包容,远比刻板的规则更有力量。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底色,而表扬则是滋养心灵的阳光。可现实中,我们的批评常常具体到“这道题又错了”“上课又走神了”,表扬却模糊成“你真棒”“做得好”。李教授提醒我们,真正的表扬是“看到亮点的真诚肯定”,它可以是批改作业时画的笑脸,是孩子回答错误时“你敢尝试就很了不起”的鼓励,是眼神交汇时一个赞许的点头。这种具体而温暖的肯定,会让孩子相信“我能行”,就像在计算中找到突破口的惊喜,这种情感体验会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底气。更难得的是,当我们学会在表扬一个孩子时,也能发现其他孩子的闪光点——“你帮同学讲题时特别耐心”“你记录错题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让课堂成为彼此照亮的地方。

教育者的成长,藏在不断的反思里。我们或许会在急躁时说出伤人的话,会在忙碌中忽略孩子的情绪,但正如李教授所说,“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就是优秀的”。《教育的情调》教会我们做“机智的教育者”,在课堂的突发情境中,用生活的智慧化解尴尬:当孩子因答不出问题而脸红时,轻轻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我们一起想想”;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递上一张提示卡引导思路。这些细微的行动,藏着对教育的敬畏与对孩子的真心,而孩子总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份真诚。

走出书本,回望课堂,那些趴在桌上演算的小小身影,那些举起又放下的小手,那些得到肯定后亮晶晶的眼睛,都在诉说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师生在相处中共同成长的旅程。放下预设的期待,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用真诚的相处播撒信任,用具体的表扬滋养心灵,让教育带着温度与智慧,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慢慢生长。这便是《教育的情调》教会我的,也是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最珍贵的收获。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5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