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担当为党旗增辉
站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党的百年征程,组织路线始终服务政治路线,组工干部作为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其履职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工干部更需以理性思考锚定职责坐标,以务实举措践行初心使命。
锻造过硬队伍是组工干部的核心职责。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决定着党的事业推进力。近年来,各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建立起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但仍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学历轻能力”等倾向。破解这些问题,需要组工干部跳出“材料看人”的惯性思维,把考察“探头”延伸到项目一线、田间地头,在防汛救灾、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观察干部的担当,从群众口碑、工作实绩中识别干部的成色。正如实践所证明的,只有把“考场”设在基层一线,才能选出真正能扛事、善干事的“实干家”。
夯实基层基础是组工工作的永恒课题。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其组织力强弱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效能。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三会一课”形式化、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等问题,根源在于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凝聚力。组工干部既要当好“督查员”,严格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更要做好“指导员”,引导基层探索贴近实际的活动形式——在农村,把党课开在产业链上;在社区,让组织生活融入志愿服务;在企业,将党性教育与技术攻关结合。唯有让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找准定位,才能让“战斗堡垒”的称号名副其实。
集聚优秀人才是组工工作的时代要求。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组工干部作为人才工作的“服务员”,既要破解“引才难”,更要解决“留才难”。现实中,一些地方重“引才数量”轻“服务质量”,导致“引得来、留不住”。这要求我们既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更要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到科研支持,以“保姆式”服务消除人才后顾之忧。只有让人才感受到尊重与温度,才能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七一”不仅是纪念的符号,更是奋进的号角。组工干部站在党的建设前沿,每一项工作都连着党的执政根基。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选准干部、建强组织、集聚人才,才能让党的组织体系更加严密,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时代添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