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阅
阀阅多指世家门第,那么普通百姓有阀阅一说么?大约也是有的,但只能有“阅”却是无“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阀阅的字面上理解,阀通伐,指代功劳;阅是经历,所以说普通百姓有阅无阀。而深入地讲,普通百姓并非没有功劳,只是“大劳无功”,一如蜂群酿就的蜜,最后却一股脑儿地被蜂王或觊觎者窃取了。或许百姓也是有“阀”的,而这个“阀”大抵就是所谓的“家谱”,但家谱也不过是百姓传承脉络中的一个“阅”而已,它尚不能形成真正的“阀”。果真“阀阅”合二为一,那就需要在迭代传承中出现一个“超人”,但这太难了。
人们比较熟悉的“阀阅”大概是“军阀”。军阀是一种纵横交错的势力,他们手中掌管着暴力的机器,具有排他性。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局部的“系统机器”,但如果把散装的军阀统而一之,那么国家这个巨无霸式的机器就建立了起来。然而大的系统的机器一旦建立,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由于历史的惯性就会潜滋暗长出各方面的“阀阅”来。譬如“财阀”、“行阀”、“学阀”等。这其中“学阀”危害尤深,因为它垄断了一方资源,拥有其圈层内话语的制高权,进而对外施加影响。既然有圈层自然就会形成壁垒,于是壁垒森严,少见阳光,于是乎近亲繁殖,“党同伐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相较于“军阀”,“学阀”尽管没有掌握暴力的机器,但那“软刀子”的威力还是不可小觑的。这就像某一种上乘的武学——隔山打牛。伤人虽不见流血,可是内里却是被损坏了五脏六腑。并且这种高深的“功夫”还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很难被大众所发现。由于尊师重道的习俗和千百年来的影响,他们不但善于诱导,而且更擅长粉饰和伪装。因此“道貌鬼心”是大众难以看清他们真实面目的一大原因。
曾几何时,“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似乎并不局限于一句口号,而隔三差五的整顿大约也成为必须。但遗憾的是“学阀”业已根深蒂固,想要动摇他们的根基恐怕是难。令人欣慰的是信息舆论横空出世,或多或少会对他们形成一种威慑力量。尽管他们所谓的“暗箱操作”的手不能够被斩除殆尽,然而他们倘若不爱惜自己的羽毛,“舆论之剑”就能够不失时机地挑下他们的面纱,一套组合拳下来便把他们揍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
往者已矣,类似这样的“阀阅”究竟还有多少仍不得可知。即便如普通百姓的“家谱”也有造假的成分,更何况那些鱼龙混杂,本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阀阅”们呢?“家谱”的造假不过是为了在一族谱内“显名”以示个人的优越感,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而阀阅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他们是一个生态链条交织在一起的利益集合体,他们不但为名,更是为了逐利,具有很强的“势力范围”意识。但好在“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非我圈层”,“闲人止步”之类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头来!
以今日情形来看,昔日春笋俨然参天竹林,其下盘根错节,已然壁垒成阵。如是,如果不能动用制度的“勾机”对它们进行强有力地挖掘,单靠舆论之剑恐怕只能削去一些枝节和皮毛。试想,一阵肃杀的剑气过后,那些勾连在一起的根脉重新调整布局,或许只需一场春雨的滋润,他们便又生龙活虎了起来不是?阀阅如是,那些隐匿在深涧幽壑里的蛟龙精怪呢?真个令人细思极恐。
乱曰:非常之事常有非常之功,而非常之功亦必有非常之人。尽管这个非常之人往往是一个小人物,然而历史或事件的走向不就是一些小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左右着么?由此可见,某些“臭鱼烂虾”在引爆大众眼球的同时,不也的的确确反映出了局部生态状况着实堪忧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