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25】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
【1】@阿尔法虎虎
它的直接效果是,越是低收入人群,需要缴纳的社保金额负担越重。当然,表面上,社保是企业部门负责的,跟劳动者负担无关
![[污] [污]](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污] [污]](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可仔细想想,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质是什么,是劳动产生的价值本来就低。你为企业带来1块钱收益,他可以给你三毛钱报酬,也可以给你五毛钱报酬,最低工资标准也是无法要求2块钱报酬,不然企业干嘛雇佣这个人呢。
现在的现实问题是,最低工资标准也许是三毛钱报酬,但是社保下限却要求给人交1块多社保。一个常见的变通是,互相协调下,企业多给两毛钱工资,劳动者默许不交社保。
这就是临时工模式、灵活就业模式,存在的现实意义。
人们往往把目光盯在企业的社保责任,却偏偏不敢挑出社保基数下限合理性的问题。还说王五的企业能做到,你李四为什么做不到,你是不是心太黑。
大声咒骂民企,简单又“正义”,而不敢质疑真正核心问题的合理性,这不知是愚昧还是胆怯。
【2】@刑法韩友谊
我对于事情本身兴趣不大,但是对于法院的判决疑惑极大。
在进行有意义的辩论之前,人们应先看两份原始证据—女生拍摄的男生手部动作,男生手写的道歉信,以及法院的一审判决书。
我对一审法院在证据采用、事实推理以及对法律的解释上存在不同意见:
1,基于禁反言原则,法院应当采纳男生在事发现场对自己偷拍及做下流动作的承认。
这里要注意,女生并不知道男生偷拍,而男生却第一反应是偷拍被发现了。虽然没有发现手机里存有视频照片,但隐藏很容易做到。
如果确实是湿疹挠痒,应激反应下会立刻说出自己挠痒。
2,男生三个月后报警时的称述,不应轻易采信。
报警时的称述,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逻辑重组,它可能反映事实,也可能掩盖事实,是需要其他证据证明的待证事实,若没有其他证据予以印证,不具有证明力。
3,男生称基于对女生高声声讨的“恐惧”而立刻服软,写下承认偷拍及做下流动作的道歉文字。男生当时的恐惧是一种由于无意识挠痒行为应该产生的常人心态吗?
对于心态幼稚而思维混乱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违反常理的说法需要更强的证据。此处不仅没有,反而无法说明为啥一上来就自认女生原本不知道的偷拍。
4,湿疹病历不具有否定自慰行为的证明效果。有湿疹的人一样可以自慰,甚至一边挠痒一边自慰。
5,法院采纳新闻稿证据,是把记者当做了证人,是对证据法的严重违背。
6,法院采纳专家意见,认为自慰需要专门的动作,是最大的错误。
有性常识的人应该知道,自慰的方式可以花样百出。关于这个问题不应该会有专家意见这种东西,居然还被法院一本正经的采纳!
7,对《民法典》第1010条的狭义解读:认为猥亵针对的“他人”必须是特定对象。
依此解释,没有身体接触,公共场合暴露下体的行为因为没有针对特定对象就是不违法的了。
依此解释,没有身体接触的自慰行为,行为人闭上眼,说一声“我不是针对你”就不存在被侵权人了。
法律中的“他人”,从来都指自己之外的具体的人。法院用不伦不类的“特定的人”来替代,为男生开脱的痕迹过于明显。
此处的“特定”已经被法院暗暗解释为“行为人思想中选好的对象”了。
继续反思:
1,对于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不应该穷追猛打,得理不饶人;
2,期求“全民参与”的网络审判,将网络上的人当作为自己主持公道的法官,这本身是个错误:一是公正不可得,二是责任超级重。目前两个985学生因为一起轻微事件陷入人生噩梦,可能会伴随一生。
3,轻微事件却事关名誉,决定走司法程序前一定要衡量司法的二次伤害是否会更大。(这一点在涉性案件中全球皆然)
【3】@李微敖
【4】@与社会学同游
【5】她说:
越发觉得,很多社会事件已经不再只是单一矛盾造成,杀人凶手也不再只是某个具体的人。
邵晓蓓医生的坠亡也不只是“医患矛盾”简单四个字就能概括得了。
但有道德者往往自伤,该死的总是另有其人。
【6】@张宏杰
【7】@王天定
他们心底里,江母和刘鑫、武大男和武大女,都是一样的,是非对错不重要,能吸血才是正道。
江歌案中好几只都是时而咬刘鑫,时而咬江母。再看这次的武大图书馆案,有些貌似支持武大女生的,一副浑身正义附体、双手真理在握的样子,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把推断当成事实、把一些来路不明的小作文当成宝贝,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在意女性权益?有些可着劲儿骂杨女的,他们笔下杨女就是境外反动势力的“赏金猎人”,拿了钱专门攻击中国男生。这些人,你以为他在乎武大男的清白?我蛮怀疑的。
互联网变成这个样子,真的非常可悲。互联网本来是弱者的武器,但现在,它越来越可能是弱者的陷阱。
【8】梁斌penny
“梁博经常听到强化学习,这个和深度学习有什么不同呢?文科小白,求科普”
简单来说,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特指多层神经网络的一种因果学习,有因有果,神经网络通过参数权重的调整,使得输入一个因,就能得到一个十分逼近“果”的能力,从而证明自己学会了。 那么这种学习过程依赖训练数据有“果”,去调整内部参数的权重。要不然怎么能知道生成的结果是否逼近“果”呢。到了真实应用阶段,任意输入一个因,就可以推断出果,从而达到应用能力。
强化学习,调整内部参数的权重不靠果,因为也没有果,而是靠奖励函数,什么输出结果能得到奖励(当然这种结果可能是多步,结果也可能是累计奖励),这样的参数权重就获得加强,反之,这样的参数权重就被削减。奖励函数是人类定义的一系列评价体系,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领域的应用了。
AI最恐怖的地方,是迫使人们卷智商。而智商这个东西,和教育程度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不愿意承认,这是智商的问题,因为这是政治不正确的。所以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人们所需要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倍增,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替代,而公司最需求的人才的智商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一天,一定会出现只有1%到5%的人才能找到工作的局面。
这一切都是悄悄地发生的,当民主党政府告诉那些永久性失业的矿工们,你们也可以重新进入学校学习编程,他们忽略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学编程的,底层的问题依然是一个智商的问题,而智商是无法通过后天努力取得显著提高的。
现在人们找工作越来越难,找到一份新的工作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这都是基本的事实。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以及企业的利润大部分都回归给了企业的高层和股东,普通劳动者和企业的拥有者之间的财富距离越来越大。然而在这样日益严重的现实下,政府依然没有开始面对现实研究对策。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不少高科技富豪寡头都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建造末世防御灾难战争的超级地下防空设施,造价上亿。如果他们这么真的对技术如此乐观,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如果人们看不到希望,会不会有暴动?
未来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再工作,一小部分人从事一些娱乐业的工作,娱乐那些超级富豪。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经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使用人类来进行娱乐,反而变成了一种稀缺的享乐。很可怕的一些事情,其实现在都在发生着:比如一些Instagram上的超级网红会飞到迪拜这样的地方,应那些超级富豪的要求做一些vile things.类似hunger game的节目?鱿鱼游戏变成现实?其实社交媒体上那些对着镜头喝酒死,暴食死的网红,已经出现了。
这是最坏的dystopian的未来愿景,但我还是希望聪明的人类精英可以克服贪婪给普通人找到一个共赢的未来机制。
【10】@阿甜不太甜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