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像成为历史的共谋者

在观看《南京照相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那些黑白照片。它们安静地躺在银幕上,却比任何血腥场面更令人窒息。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照相机这个被认为记录真实的工具,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竟能成为暴行的共谋者。当日本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摆拍"亲善"照片时,当纳粹摄影师冷静记录集中营里的"日常"时,影像不再是现实的反映,而成为了精心构建的谎言工坊。比电影中呈现的残酷更令人战栗的,是这种影像暴力与历史暴力之间隐秘的共谋关系。

《南京照相馆》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之一,是日本士兵强迫中国平民摆出"笑容满面"的姿态拍照。这些照片后来被用作"中日亲善"的 propaganda 材料。导演以惊人的冷静呈现了这一过程:闪光灯亮起的瞬间,刺目的白光不仅照亮了受害者僵硬的笑脸,也照亮了影像暴力的本质。这种暴力不直接作用于肉体,却更为阴险——它企图篡改记忆,重塑历史。南京大屠杀期间,这样的摆拍照片数以千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虚假影像帝国,与三十万同胞的血泪形成残酷的反讽。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照相馆老板被迫冲洗这些照片时,不禁要问:在极端暴力面前,影像究竟是一种见证,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

现代战争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影像操控史。从南京大屠杀到越南战争,从卢旺达到叙利亚,权力者始终深谙一个道理:谁控制了影像,谁就控制了记忆。在《南京照相馆》中,日本军方系统性地销毁真实记录,只允许特定类型的照片存在。这种影像管控不是历史的副产品,而是暴力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毛骨悚然:一名日本军官仔细检查每张照片,将"不合格"的扔进火堆。这个动作象征性地展示了权力如何通过筛选影像来筛选历史。当我们在当代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经过精心裁剪、滤镜处理的战争影像时,这种影像暴力其实从未远离,只是换上了数码的新装。

《南京照相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展示暴力的层面,而是进一步追问: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被污染的历史影像?电影中的照相馆老板最终选择秘密保存一些真实底片,这个行为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在影像可能成为共谋者的时代,保存证据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当我们在电影结尾看到那些被藏起来的真实照片时,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影像,而成为了伦理行动的产物。这提醒我们,对待历史影像不能仅停留在"观看"层面,更需要一种积极的、批判性的"干预"态度。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历史影像的守护者或背叛者。

电影中有一幕令人心碎:一位老妇人在多年后看到自己被强迫拍摄的"亲善照片",她颤抖的手指触摸着照片上自己年轻的脸庞,却找不到任何真实的记忆。这个场景揭示了影像暴力最残酷的一面——它不仅发生在过去,还能持续伤害到现在甚至未来。《南京照相馆》通过这样的细节告诉我们,历史的伤口从未真正愈合,它们只是被表面的和解话语所掩盖。当我们今天观看那些历史影像时,我们不仅在观看过去,也在审视自己与历史的关系。

走出电影院,城市的霓虹灯与广告屏构成了一片影像的海洋。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南京照相馆》提出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我们生产的影像是在见证真实,还是在构建新的谎言?当一张照片可以在几秒钟内被美化、篡改、传播至全球时,影像伦理的边界在哪里?电影中那些被强迫摆拍的中国平民的眼神,似乎在穿越时空注视着我们,质问着每一个举起手机拍摄的人。

《南京照相馆》最终告诉我们,比单次暴行更残酷的,是暴力被系统性地掩盖和美化;比肉体伤害更持久的,是记忆被操控和扭曲。在这部电影中,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不断在影像中复活的幽灵。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悲伤和愤怒,更需要一种坚定的认知:每一次对历史影像的诚实审视,都是对未来的负责。当银幕暗下,那些黑白照片却在我们记忆中越发清晰——这不是电影的魔力,而是历史通过影像向我们发出的无声呐喊。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5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