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烟云流润、神气俱足”——临摹董其昌作品有感之三

图文/理智

-5-

在整个临摹过程中,心里总会提起一股劲儿憋着,拿起画笔,眼睛注视着画面,想要探求与还原其妙境的形成过程,意外之韵在哪儿,有形勾勒出的云山树竹,又是在表达怎样精神气质?

想象力可以插上翅膀飞起来,但实际操作一个又一个地慢动作回放,琢磨的都是细节部分。

如果学画者的眼中,只盯着已规定好的规则与手法,而不把自身情感投入进去,画出效果,肯定棱角分明,笔画突兀,不会呈现出自然状态。

感觉越简单的画面,下笔之前越觉得困难,挑选几支适合的毛笔,调整搭配出颜色差异,想好了用笔用墨的方法;读画读到冒出一丝丝闪念时,及时抓住,再将空白点查询资料恶补一通,怎样快速把握住对画面结构变化的追踪与考量,等到真正下笔时就不再有丝毫犹豫了。

有时候会对着原作发呆半个小时,不是思虑过多,而是画面上的线条,每一笔都有它深厚的功力与技巧,在托着它的形态变化,而我考虑的就是,如何用现有的思想与手法,将它们一一呈现出美好的身形,去追踪笔法变化的过程。

实在无法下笔了,干脆将其放置一边不予理睬,拿起关于绘画方面的书籍,再坐一遍过山车,从作家文字描绘的山水画中,捕捉灵感,来疏通前面思想上的疑惑。

这种场景,很符合嵇文莆先生在《晚明思想史论》书中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分析阐述,“以一念动处为行之始,行一步,知一步,知常与行相伴而不能分离。”

用自己的绘画行动,来作为获取知识的起点,而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思、辩等方面,都只是行到了滞碍地方,要坚信能够依靠个人学习能力以及专长,寻求切中要地的办法。“行不通时,它自然会使你学,使你问,使你思,使你辩。知消纳在行中,而学、问、思、辩莫非所以致良知。”

“除下一切工夫别无可以致良知,而致良知却把一切工夫都点活了。其妙处只在一转手之间,博文成为约礼的工夫,惟精成为唯一的工夫,道问学成为尊德性的工夫,知和行亦合为一体了。”

我不禁好奇,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与董其昌的思想与艺术是否有关联,搜索网络而知,董其昌与王阳明在思想与艺术领域存在关联,但主要体现为艺术追求上的相互影响,而非直接的政治或学术师承关系。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心学理论。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性和直觉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感悟和体验来认识世界和改变自我。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来体验和验证知识的真理性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致良知是指追求道德良知、内心清明和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培养和发展良知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董其昌崇尚王阳明心学,同时又信佛参禅,将心学和禅宗哲学融会于他的书法作品当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清淡中见幽远,娟妙中含虚和,成为他心灵的轨迹。

王阳明作为心学创始人,强调“知行合一”,主张通过内心修养达到对世界的认知;董其昌则更注重艺术创作中的“心相”构建,追求结构化的艺术表达体系。

王阳明亦是书法家,在绘画中取法倪瓒笔意,其《法云林笔意》通过侧锋用笔、疏林坡岸的构图展现“心画”理念,这种风格直接影响董其昌的创作。董其昌评价王阳明的画作时指出其“比倪瓒更为‘侧’且‘随心’”,并认为这种笔法体现了“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的艺术境界。

董其昌虽推崇王阳明的书画成就,但并未将其视为学术导师。两人均以独特艺术语言对抗传统,但董其昌更强调“熟后求生”的技法革新,而王阳明则侧重心性哲学的实践转化。

-6-

在临摹董其昌仿古山水40幅作品中,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开、天津博物馆藏题诗册六开及十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题诗册八开六幅、美国纳尔美术馆藏十开等等。笔者很喜欢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这三幅山水作品:

其一,仿古山水册十开之《杜甫诗意图》,创作年份1623年(69岁),原图题识:“石壁过云开锦绣,疎松隔水奏笙簧。辛酉九月惠山道中写所见,因补图命之曰:杜陵诗意,玄宰”。(注:辛酉九月即1621年9月,后补图题识。)

临摹作品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8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