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宝鉴

出县城向东,上了高涧坡,便是东塬。
东塬,是典型的黄土台塬地貌,塬面不是很大,但相对较为平整。塬畔和山坡上层层梯田犹如地形图上的等高线;东南尽头光秃秃的石灰岩山连绵彼伏;塬上长年干旱少雨,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宝鉴山者,顾名思义,山是一面宝镜,美艳非凡。“年丰则山有光,耀如鉴,州得名于此”。“山上戴帽,拉被睡觉”,当年宝鉴山简直成了耀州人的气象预报台。山顶平如台,传说是王翦练兵处、杨六郎抗金地。山上原有宝丰寺,但早已被毁掉了;山之南麓有唐懿宗简陵,石人、石马还有零星遗存。宝鉴山的石头,又称磬玉,清脆质好,为制作唐宫廷乐器华原磬的原材。据老年人说,雨后山上有九莲灯闪耀如光,但我从没见过。

1956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前苏联援助建设陕西省耀县水泥厂,该厂成为“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多次扩建,耀县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被誉为“亚洲一号”。该厂依托宝鉴山优质石灰石资源和先进生产工艺,生产的“秦岭牌”水泥闻名全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中用于破坏性测试的房屋,就是使用耀县“秦岭牌”水泥建造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上世纪七十年代,宝鉴村人率先在东山窝开办起石料厂,开采的石头运到耀县火车站,装上火车销往西安、上海等大城市。宝鉴山的石灰石因品质优良,备受客户青睐,一度供不应求。东山窝里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县运输公司的马车队、人民公社的东方红拖拉机、生产大队的手扶拖拉机,但更多的是农民拉的板车,通往火车站的官路上车水马龙。东塬人通过开山采石、拉石头跑运输搞副业,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
贫瘠的土地,干旱的气候,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塬上人勤劳朴实,性格倔强,不服输不认命。宝鉴山上,父辈们撬石挥锤,开山炸石,汗流浃背;宝鉴山下,菁菁校园,学子们不负韶华,力学不倦。为了美好生活,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力拼搏。佼佼者考上了大学,走出东塬,端上了公家饭碗;没考上大学的,接过父辈的衣钵,毅然转身上了山。只要心灵的雨露不干涸,再贫瘠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无论国有还是集体企业经营普遍陷入困境。耀县水泥厂这个老牌国有大型企业也未能幸免,终因僵化的体制和沉重的历史包袱,效益日渐西下,经营愈来愈艰,终于轰然倒下,直至2009年被唐山冀东水泥兼并重组。在接下来的整顿矿产资源秩序中,宝鉴山周边的石头窝子因破坏生态环境被国家强令取缔关闭。曾经热闹的官路顿时车马人稀,唯有矿山采石场里的各种采矿机器,依然在日夜不停歇地轰鸣。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经济迅猛发展。依托东塬富集的石灰岩资源,各种大大小小的水泥建材企业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塬上人卖掉了拖拉机,换成大货车拉水泥跑运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耀县水泥厂职工买断工龄下岗择业,有的转身成为民营企业的业务骨干,有的以劳务输出形式走出了国门。三十年轮回,工人和农民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2016年,宝鉴村终于通上了水泥路。路上再也没有埋过脚面的黄土,于是曾经的官路又热闹了起来。又是一年麦子熟,开车出县城向东,车行五六分钟便上了高涧坡到了塬上。一望无垠的麦田里,金黄色的麦子连成一片,风吹麦浪此起彼伏;一排排整齐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树叶间隙里飘舞升腾。唯有东边那残破的宝鉴山,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4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