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四章:组织工作(1921-1927)
1.历史背景
①1921召开,全国党员仅50多人,多集中在京、沪等城市的知识分子群体中
②受俄国革命模式影响,试图以城市为中心发动工人起义,但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人阶级占比仅5%且分散
③担任湖南湘区党的负责人,不局限于党内事务,延续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路径
④在第一师范大学支持下开办夜校,学员涵盖各类工人和居民,实现从知识分子向群众领袖的转型
⑤他在1922年撰写的《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既批判帝国主义,又强调"民众的大联合",这种思路为他后续转向阶级斗争奠定了基础
2.组织实践
①二七惨案影响:1923年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毛主席意识到单纯依靠工人罢工无法对抗武装军阀和地主,开始突破城市中心论
②采用哀兵策略,让工人穿破旧衣服、持蜡烛游行,发布强调"工人也是人"的宣言,
争取社会同情,迫使资本让步,罢工12天胜利,达成13项条件
③建立工人俱乐部,16岁以上工人可入会,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巩固成果井培养工人自主管理能力
④用通俗易懂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安源成为中国成熟的工人运动基地之一
3.农民运动
①在1925年,毛主席回到了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打的口号就是减租减息,首先团结的是贫困老百姓,还有一些佃户
②他亲自编写《农民问题读本》,用"算账法"向农民说明地主剥削的实质
③毛主席坚信"农民手中有了枪,革命才有保障。"
④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4.组织策略
①在1923年中共三大以后,党内围绕着国共合作产生了分歧。毛主席虽然支持与国民党合作,但是始终保持独立性
②四一二政变后:党内出现退却论与进攻论争论,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③1927年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转向井冈山,将原来的师缩编为团,建立党支部和连队,提升部队凝聚力
④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后发现平均分配土地更受农民欢迎,修正理论
⑤要求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赢得农民支持,1928年春天井冈山根据地人口增至 20万人,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可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