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艾伟《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有感:在时间的无涯中找到人性的幽微和自我救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冰组织的读书营活动。】

在时间的无涯中总有你界定的这样那样的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让你记忆深刻,比如高中的最后一天,你遇到心动的人的某一天,你考上心仪的大学的那一天,你结婚生子的某一天等等。而本周共读选的这篇小说《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就是这样为主人公设定的。只是她的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既清晰又深刻,既不堪回首又无法磨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艾伟的小说《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中,时间仿佛被切割成两个独特的片段,“最后一天”与“另外的某一天”,它们宛如两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活的荒诞与真实。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世界。
1、有关作者:
作者艾伟1966年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著有《风和日丽》《爱人同志》《乡村电影》等多部作品,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意、德、等文字出版。《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2020收获文学榜短篇小说榜榜首。

艾伟的作品以勘探人性幽暗与卑微为核心,聚焦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体的精神困境,被称为“存在的勘探者”。其叙事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性,常通过解构英雄、重塑革命等手法,探讨罪与罚、爱与恨等永恒主题,其作品充满了人性关怀。
在他的这篇《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中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人性幽暗和卑微的故事,但却在微光中透出觉醒和救赎的希望。
2、有关标题
“最后一天”在小说里指女主人公杀人犯俞佩华服刑17年期满前在监狱的最后一天。从小说情节可知,这天她和往常一样经历起床、叠被、洗漱等流程,随后前往厂房干活。“时光在这一刻仿佛凝固,又仿佛在急速流逝,每一秒都承载着过去的沉重与未来的迷茫。”
俞佩华是在厂房生产模仿芭比娃娃的玩偶,这最后一天大家仍旧都在为完成定量任务而忙碌,俞佩华是熟练工在这里已经待了十七年,这最后一天对她而言是过去十七年牢狱生活的终结。
这“最后一天”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俞佩华服刑生涯的结束,意味着她即将告别过去的牢狱生活,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这也是她对过去十七年人生的一个总结时刻,在这一天里,她可能会回顾自己的罪行、反思自己的人生,内心经历着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比如她在镜子前既想去看看自己又害怕看到自己的脸,这种矛盾心理就体现了她在这“最后一天”对自我认知和未来生活的复杂情感。

“另外的某一天”则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想象空间。它可以指代俞佩华未来重新融入社会后的某一天,是她未知生活的代表。在服刑的十七年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恐惧,“另外的某一天”就像是她即将踏入的未知领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我也可以理解为她涉案的某一天,因为那一某天,她内心的猜忌占了上风,失去理智的她用安眠药和硫酸结束了叔叔的生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一“另外的某一天”,奠定了她今日的处境和身份。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另外的某一天”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未知。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俞佩华无法确定自己走出监狱后会面临怎样的生活。这也让我们思考,人生充满了偶然和变数,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3、有关故事
艾伟的《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是一部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人性的佳作,它以冷峻而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灵魂的最深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救赎的可能。
读完这部作品,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为人物命运的无常、错误和猜忌,就此失去一条生命,就此付出17年光阴的代价,很是唏嘘。
小说的主人公俞佩华,曾经是一名化学老师,却因怀疑叔叔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强占母亲而用安眠药和硫酸杀死叔叔,案发6年之后才得知杀死父亲的另有其人且供认不讳服刑,才恍然大悟自己错杀了叔叔而锒铛入狱,服刑长达十七年。
她的职业身份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巨大反差,就像一道刺眼疑惑的光,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让我们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好奇。一个看似文质彬彬的老师,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开始艾伟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如狱警与女主人公各自的心理描写、哑女与女主人公的互动等,观看话剧等等逐步揭开了俞佩华内心深处的谜团。
在监狱的17年里,俞佩华自律刻苦地服刑,制作芭比娃娃没有一次失误成为了监狱里的头号模范犯人。她虽然身处牢狱之中,但内心却依然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她与狱友黄童童之间的互动,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照亮温暖了彼此的心灵。
“人性就像一片深邃的森林,既有阳光照耀的明亮之处,也有阴暗潮湿的角落。”俞佩华的内心便是这片森林的真实写照。这种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俞佩华内心的纠结与复杂,她的人生就像一幅布满荆棘的画卷,每一步都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生命的重量,往往在最后时刻才被我们真正掂量。”俞佩华在狱中度过的最后一天,成为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她面临着对过去罪行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期待。她在镜子前的犹豫,既害怕看到自己沧桑的面容,又渴望面对真实的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她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她在这一天里,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洗礼,最终似乎找到了一种与过去和解的方式。
小说的叙述视角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狱警方敏的存在,不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了整个情节的发展,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俞佩华在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陈和平的话剧则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呈现,似是而非地讲述了俞佩华的犯罪事实,与她真正的犯罪原因形成了互文。这种叙事手法,让小说充满了悬念和神秘感,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犯罪的根源。

而狱警方敏也在与俞佩华的接触中,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她从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理解和同情,展现出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救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织中,不断挣扎、不断前行的过程。俞佩华和方敏都在这条道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口。”
4、有关思考
“刑罚的严酷与女性的温暖,一冷一热,令强烈反差下的人性光芒异常动人。”小说中,刑罚的严酷象征着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而俞佩华内心的温暖则代表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这两者之间的强烈反差,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出的光芒。俞佩华在监狱里的十七年,虽然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但她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沉沦中寻求救赎。她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不会熄灭。
《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善恶,而应该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处境和动机。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看到了救赎的力量。

无论我们曾经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有决心改变自己的未来,就一定能够找到救赎的道路。就像俞佩华一样,她在经历了十七年的牢狱之苦后,依然能够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份温暖和希望,这就是人性的伟大之处。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可能会犯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力量。让我们从俞佩华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之光。
“生命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剧,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幕会发生什么,只能在无常中学会坚强和勇敢。”正如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寻、不断地成长,就像俞佩华在“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之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