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小项目论证会上的发言

今晚8:00-8:40,应邀在线上为四小的两个每周半日计划的项目做结项论证,发言如下:
第一、从课程定位来看:
首先,这两个项目立足于学校实际。学校于2018年被评为“国粹少年艺术研究院”,2023年原创配饰设计工坊在市级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已形成非常浓厚的非遗艺术学习氛围,为这两个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项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发展实际,五年级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在多样化体验中学习,而这两个项目涵盖绘画、制作、装饰、表演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项目设计契合新课改精神。它们强调在项目实践中推进跨学科学习,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与成长路径。最后,项目符合2025年前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策。汉服也好布老虎也好,都蕴含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具有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第二、从活动设计与实施来看:
四小与美迦领域空间在推进项目过程中灵活务实,未拘泥于原定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及时做出了更符合学情的调整。例如,将主题从“虎头鞋”改为“布老虎”,因后者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吸引力更强、操作可行性更高、难度更适宜,这一变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此外,市级指导建议为3课时,但美迦领域空间通过两次调研与实践验证,最终确定为4课时,该调整过程严谨,有利于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在教学反思部分,项目组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了分层任务,并相应调整材料与要求:部分学生独立制作小布老虎,也有一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大型布老虎,如此安排贴合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照顾了个体差异。从最终作品成果及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与收获来看,这两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第三,从任务单开发角度看:
两个项目均以驱动性问题为起点,依托问题导向构建了层次清晰、逐步推进的任务群。尤其在“布老虎”项目中,任务链设计尤为明显——从激发兴趣出发,经效果图设计、动手制作、装饰展示、点评反馈到成果展演,环环相扣,使学生始终目标明确、有事可做,单元化学习成效显著。
第四,关于文本撰写的规范性:
应注意统一字体大小,避免出现不一致的变化。案例正文行间距建议设置为21磅,而非1.5倍行距。另外,两个教学设计的标题需参照附件五模板予以规范,“基于”二字应删去;“校外课”应统一为“校外实践课”。当前使用的四级标题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需予以修正。教学目标的表述需严格对应课程标准。在“布老虎”案例中,应使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表述,即“审美感知”而非“图像识读”,“艺术表现”而非“美术表现”,以及“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请注意,“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属于高中课程标准的概念,不应在中小学阶段使用。
总而言之,通过吴老师的详细介绍,我原本仅停留在文本层面的认知变得具体而形象。在当前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育背景下,该项目引导学生亲手布置美育角落,使大家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两个项目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特点,堪称极具区域示范意义的优秀案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