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AI做微决策,你永远不会被取代

今天,我在手机上收听了【得到精选】对万维钢新作《人比AI凶》的介绍,深感启发。这本书不仅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还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出微决策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作为从事企业卓越绩效管理的咨询顾问,在几十年的企业咨询管理过程中,我发现微决策的重要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 细微处见真章:决策的价值源于洞察力

在传统观念中,决策往往被视为高层管理者的专属权利。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步中,几乎都潜藏着决策的影子。几年前,在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的现场交流中,我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车间机修工张师傅。他分享了一个案例:在一次检查数控车床时,张师傅敏锐地捕捉到机床主轴承处异常的微小震动频率。基于多年维修经验,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轴承内部微裂纹的早期预兆。普通维修工可能会忽视这一细微变化,但张师傅回忆起过去因轴承突发性损坏造成的大规模生产中断,立即进行了详细检测。最终,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他确认了轴承即将发生疲劳破坏的风险,提前更换了零件,避免了可能造成数十万元损失的设备故障。

借用德鲁克所说的:"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微决策的价值。

在去年一次为一个建筑企业进行辅导时,该公司的项目经理小李分享了他们在市政道路施工中面临的一个棘手的排水沟预制问题。标准设计要求使用传统混凝土预制件,成本高且施工周期长。小李与团队讨论后,创新性地采用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制件,结果将材料成本降低了35%,同时还缩短了近一周的施工周期。这个看似微小的材料选择决策,为企业节省了近20万元的直接成本。

可见,微小的决策看似平凡,却往往决定着工作的成败和企业的命运。这种洞察力和执行力,正是人所独特的智慧价值所在。

● 智能辅助,人性决胜:协同比单一更有力量

如果前面的案例展示了个人微决策的力量,那么在AI时代,我们如何与智能技术协同,将决策能力发挥到极致,则成为一个更为迫切的课题。

在2024年,我为一家眼视光医院进行质量奖申报辅导时,了解到医生如何利用AI辅助决策。这家医院在为患者检查时,不仅使用AI系统对眼部图像进行精准分析,还结合患者的个人病史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AI提供数据支持,而医生的人文关怀和专业判断最终决定了治疗路径。

在宁波的一家服装厂,质检部门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对生产的高端西装进行细致检测。AI系统重点标记了袖口内侧的线迹松散和领子缝纫处的微小褶皱。公司质检部的质量工程师不仅逐一复核这些缺陷,还深入讨论了可能的成因。经过分析,他们发现这些问题源于车间缝纫机的针距调节不当和操作人员的操作疲劳。最终,团队提出了更科学的轮岗制度和设备的定期校准方案,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创新是将资源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的有效途径。"

● 风险即机遇:战略性思考重塑组织竞争力

在AI赋能的背景下,微决策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需要整合技术洞察、市场敏感度和战略眼光的系统性思考

在杭州临平的一家上市精工设备集团,我曾跟随高层领导观察他们的决策过程。集团的技术总监结合AI市场分析报告和个人对行业发展的敏锐观察,捕捉到传统机械加工设备正逐渐被高精度光刻设备所取代。他果断将公司的研发方向从常规精密机床转向极紫外光刻设备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尽管这个决策在初期引发了一些内部争议,但通过细致的市场验证和持续优化,最终为公司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赛道,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极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行动建议

结合万维钢的洞见,在AI时代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工作和生活中的微决策机会,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标准流程和AI。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个人的微决策能力:

主动发现AI盲点:不要被AI的分析完全牵着走。在使用AI工具时,主动思考其局限性,并用人类独特的洞察力去补充和修正AI的建议,培养对AI输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创造性地利用AI:将AI视为创新的催化剂。尝试用AI生成初步方案,然后发挥人类创造力,将AI的建议转化为独特且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不要只是接受,而要积极改造。

培养快速迭代思维:在AI辅助下,快速尝试、快速反馈、快速调整。建立一个敏捷的个人决策循环,让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成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保持人文关怀与同理心:在使用AI工具时,始终记住技术服务于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决策,都要用温度和理解去衡量,这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 结语:启迪智慧与前行的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如何用AI辅助微决策对于我们的职业成长至关重要。正如万维钢所言,"人比AI更凶",这不仅是对人类智慧的赞美,更是对我们在AI时代肩负责任的提醒。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2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