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将魂归何处呢

昨天的文章里写过,没有一个归属地的创作人,如同那些千百年来都没有家园只能一路流浪的吉卜赛人一样,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许多年,其实总在做类似的挣扎,总想着在网络上,寻找一个足以让自己安心的所在,将自己的所有写过的文稿都放到上面去,而因为所寻找的都是一个大平台的免费板块,既承其欢便需承其重,所有这些免费的大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它自己业务板块的调整,因为它只提供服务而不曾收费,所以它因自己业务调整而突然停止服务似乎也无可厚非,这许多年来,我不太记得我换过多少个平台了。
最初的平台,可能是榕树下吧,那时候有一个原创文集,而作为一个创作者,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妄念了,就算是电子文集,所以一开始,我会将自己写的那些文字投稿到榕树下,那时候投稿,需要编辑审核通过之后才会公开发表,并且那个时候的简中互联网,对于审稿似乎还很认真,还被退过稿,甚至编辑可能还会留言提出改稿意见。
有一段时间,混迹一个叫我看看中文网,我更喜欢它的文集界面,并且当时它的审稿相对于榕树下似乎相对宽松些,许多文字后来都首发在那个网站,记得高峰时期,我在上面应该发表了有两三百篇文章,甚至后来还混入了编辑组,当了诗歌板块的编辑,以及诗歌论坛的版主。再后来,经历了它的一次改版,我不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改版的时候网站停运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再上线新版的网站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后连我发表的许多文章几乎都找不回来了,在后台问网管,说是数据丢失找不回来了,那一次改版,可能是那个网站自伤躯体的一次,可谓无气大伤——停运期间大量的写手出走,新版上线之后各种问题并且长期无法解决进一步加剧了优秀写手的出手,各种同类网站的分流,以及最后的数据丢失给了它致命一击,最终它终究运营不下去彻底消失在茫茫的网络世界里。数据丢失,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事情,所以从那之后,我不再相信任何独家首发,我学会了狡兔三窟,发任何东西,至少发三个平台,尽可能做好数据的安全,并且还会在本地保存一份,甚至还会打印一分存档。
同期,我去了红袖添香,光看这个名字,就很喜欢——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意境美,UI好看,文集的美工比我看看或者榕树下都要好一个层次,至少我觉得,红袖添香的美工是更有追求的。在红袖,我拿了我的第一个全国征文比赛的一等奖,我拿了一千块钱的金奖奖金,这一个时期很长,它几乎陪伴了我整个创作的高峰时期,几乎我所有的影评剧评以及影剧评前时代的散杂文和诗歌都发表在那里,最高峰的时间,我的文集分成了几个大版块,收录我的文章超过一千篇,我同样混进了编辑组以及电影论坛的版主。
那一个时代,博客像是一种新兴事物才刚刚兴起,各种中文网里还有中篇和短篇,而不像现在这样只剩下小说和长篇,并且那时候还没有推特和微博,所以没有人限制你的篇幅,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甚至以长为美。红袖对于我来说,似乎是博客时代之前最后一个关于原创文学以及文集的执念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天我再上去红袖,发现它跟榕树下一样,都属于阅文集团旗下,而我的一千多篇文章,到现在依旧不知道是否能够找回或者如何找回,登录红袖似乎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按之前在红袖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看到的是阅文的后台,里面似乎没有我原来的文稿,一篇都没有,像是一个全新注册的用户,什么都没有。互联网没有记忆,一瞬间,它就将你的全部完全地抹除了。
不记得我注册的第一个博客在哪里,博客中国,博客公车,博客大巴,天涯博客,诸如此类,或者当时是一起注册也说不定,发现博客世界开始侵吞简中世界里原创文学网站的地图时,原创文学网站似乎已如昨日黄花一样注定要衰亡了,而博客时代,接过了它的历史大棒,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编辑,没有人给你审稿,你随时可以发表任何东西,图片、音乐、视频等等,当然包括文字。写文章要配图,这种习惯就是这个时期给养成的。那时候还不流行说自媒体,但是那个时候的博主,跟后来说的所谓自媒体,可能差别并不大。
第一个认真用的博客,应该是歪酷。支持全模板DIY,写网页代码,我自己做过几版的模板,完全个性化,用得很爽,加上当时的歪酷自称专注于博客,所以它没有任何官方的板块和流量扶持,你可以自己去推广,或者怎么样,总之站方也跟普通用户一样就是一个博客,上面有关于网站的一些更新或者调整或者政策,公告之类的内容,而因为没有站方的流量扶持,全平台上的所有用户都在同样的起跑线,靠你的内容和更新去吸引游客,那是我玩过最纯粹的博客了,没有之一。后来它增加了一个板块,或者做了一个子站,那个网站基本上是抄豆瓣的,基本功能跟豆瓣差不太多,再之后,主站某一天突然就无法访问了,再之后有小伙伴做了一个映象,几年前还能访问到那个映象,但是大部分功能已经缺失了,再后来,似乎也完全湮没在互联网的记忆里了。
歪酷的后期,网易那边开始做博客,一开始做的还不叫博客,叫部落格吧好像是,应该是抄宝岛的吧,连名字也照抄过来,而因为当时我已经在网易的论坛里做版主,而它有一键发贴同步到部落格的功能,所以早期的许多贴子,我会直接同步到部落格。后来它的部落格升级成后来的博客,又因为我是论坛的版主,所以博客的编辑直接邀请我开通了博客,先是把部落格搬迁进去,后来又把歪酷也搬迁过去,又因为是邀请过去的,所以比普遍用户更带权重,站方给了许多流量扶持,最强悍的时候,一篇博文在一天内能有20多万的浏览,在那个纯文字时代的互联网世界,那种流量级别应该不算太差吧。
网易之后,几乎所有的博客都是邀请过去开通的,有些博客甚至都不需要我去更新,站方会有专人替我去更新,并且几乎所有的博客都会得到站方的流量扶持,博客时代,大概是我最具备流量效应的时代吧。不过那时候流量变现似乎并不容易,加上我又个性孤傲,所以很多想在我博文里投放广告的合作我都直接拒绝了,那时候觉得,我就只赚稿费就好,广告费这种掉身段的钱,我不屑去赚。结果,大概是我亲手将最接近流量变现的路子给完全堵死了,我只赚稿费,不赚广告费,真算是孤傲界的绝绝子了。
流量来得太容易,也许也不会去珍惜吧。
网易博客的后期,我开始陷入了一种创作上的瓶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书写障碍,我写不出内容,也不想再写什么内容了,感觉似乎写得太多了,写任何东西都有种审美疲劳的感觉。那段时间,我慢慢地拒绝一些稿约,直到拒绝了所有的稿约,到最后,慢慢地被互联网彻底忘却了。
我能记得的是,网易博客上,有我最完整的一个文稿库了,但是我已经很少在上面写什么东西了,几年几年不更新,而在网易博客停止运营的前夕,那个博客每天依旧会有稳定的几千流量,就算我已经几年没有更新了,所以如果网易博客不停止运营的话,我写的稿子,也许会比较更有些人气和生机吧。
时间来到2018年的某月某日,网易博客彻底地停止了运营,提供一键迁移和一键打包下载的功能,并且承诺他们虽然终止运营但是终身保留那个后台给用户,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回家。我差不多也相信了,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后台进不去了,后来虽然修复了,能进入后台,但是大部分的文章已经打不开了,那时候我终于知道,我最后的一个精神家园就这样,也许永远地彻底地要跟我告别了。
我像千百年来所有的吉卜赛游吟诗人一样,开始了四处去吟唱,却再也无家可归了。截止到今日,我将我的所有文章基本上都拉回到本地,存放在思源笔记App里,并且我将它的资料库在公司的云盘上做了一个实时的备份,所以就算我现在使用的这台电脑突然间烧了,我超过99.99%的文稿,应该都能找得回来。精神家园的最后,竟然是在本地端,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结果呀。
最近我做日更的平台,有公某号,有微某,有简某,有某豆的日记本,有知乎的专栏,还有当时一键迁移过的一个叫轻博某的网站,我试过在B站里写专栏,不过在视频网站上写几千字的文稿,确实有点疯狂,所以写了几个月,确实也坚持不下去,太割裂的感觉。
昨天有小伙伴推荐某书,我记得我之前用过,但是因为它有一千字的限制,所以我用了几用,实在受不了把一篇文章切断成几段,所以早早就被我弃用了,昨天上去一看,它居然开始支持超千字的长文,不过似乎要从公众号里引过去,转化成图片再上传,有自动排版,倒也勉强能用了,于是现在日更我又多了一个平台。
吉卜赛人,没有精神家园,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无根的漂浮,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给我一种归属感,不知道,是不是被伤害了太多次,所以才变得如此不再相信任何平台呢。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醒来,会不会又有哪个谁突然一纸公告说,它又关闭了它的某一个板块的所有功能——所以,我如何能够相信,互联网是真的有记忆呢。
互联网无限大,何处又是归处呢。也许哪一天,我突然就殁了,而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记得,某人,曾经在某个时间段里,在某个地方,做过某些事。这就是没有根的窘境,不管我做了多少事,也许最终,我连一个字都不会留下来。
寻找一个精神家园,一个最终可皈依的信仰,是多少迫切又无法实现的事。本地存储,也许是我最后的一点倔强了,能拿到我的这些本地存储的人,至少可能是关心我或者知道我的人,那么也许我曾经写过的这些字,就变得有意义了。
以上,2025-08-14 20:27:04;乙巳蛇年甲申闰六乙卯廿一。
头图由Leonardo Lucid Origin 大模型生成。PROMPT: A close-up shot of worn and weathered hands, with deep lines and wrinkles, tying frayed and worn-out shoelaces, sweat droplets visibly dripping down from the forehead onto the hands, glistening on the skin, with a few strands of hair clinging to the sweaty forehead, the face partially visible in the background with a focused expression, the eyes cast downward, the eyelids slightly squinting in concentration, the nose and mouth set in a determined line, the skin tone a warm golden brown from prolonged outdoor exposure, the overall atmosphere intense and laborious.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2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