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而不得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8期“舍”专题活动。
关于“舍” 与 “得”,我们在典籍里总是可以找到许多充满睿智的话,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意思是有舍便有得。
但人性的最大软肋便是执念。事实上,当一个人真正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时,面对那些攥在掌心的过往,当作出“舍”的选择那一刹那,终究绕不开“不得”的遗憾和怅惘。
但许多“舍而不得”,从来不是懦弱的牵绊,而是生命在权衡利弊后流露的深情与清醒,是人生在经历沉淀后受岁月馈赠的哲思。
苏东坡一生仕途多舛,被朝廷贬了又贬,他曾写诗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繁华的京城,被放逐离朝堂越来越远的偏远江湖,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困窘生活,对于这位曾经鲜衣怒马的时代顶流而言,是降维打击,更是一种深深的压抑和苦闷。谁又能说,他心中便没有了对朝堂的眷恋、对理想的执着?
但东坡终究是东坡,其生性豁达,终非常人可比。他在《定风波》中坦然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就是凭着这份豁达,他在被放逐的一生之中,无论身处偏远的黄州、惠州还是蛮荒之地的儋州,从未放弃自己。在“舍” 去了那些关于功名利禄的仕途理想后,终于在“不得”的处境中,获得了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自由,成为了独领风骚的一代文学巨擘。
他的这份“舍而不得”,不是向命运妥协,而是在用一世坎坷教会世人如何笑对人生,在困境中重新定义了 “得” 的涵义。
一直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惜真本已不可见。素日里只能看看冯承素、褚遂良等人的摹本,欣赏其用笔精妙与气韵生动的美。想来这摹本尚且如此,不由向往王羲之亲笔书写的真迹,可惜真迹已不可见,据说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作为陪葬品带入了棺材。
史传,当年唐太宗曾派人四处寻访《兰亭集序》真迹,王羲之的后人虽然知道这本《兰亭集序》对于家族的意义,它代表着耀和记忆,但天威难犯,最终还是不得不交出了真迹。
最终,《兰亭集序》真迹落入了唐太宗手中,从此不见天日。王羲之后人的选择,便是“舍而不得”,“舍”是权力重压下的身不由己,“不得” 是命中注定的家族安危考量。但是,时至今日,这丝毫没有影响《兰亭集序》中那些藏在笔墨间的遗世绝美,它的传承也从来没有因为真迹的消失而中断或湮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舍而不得” 一直如影随形。
那些躺在手机通讯录里却很久没有拨打的电话号码,是曾经熟悉如今却很陌生的朋友,舍弃它们,仿佛就舍弃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过往。
书架上那本反复阅读却舍不得丢弃的旧书,是年轻时理想和激情的印记,舍弃它,仿佛就是舍弃了年轻时那段如野马般肆意纵横的时光;
书桌上那一座小小摆件,或许是的正是朋友临别的馈赠,舍弃它,就像舍弃了一份珍贵的友情。
而许多时候,我们在面对旧物件的处理舍弃时,总是徘徊难决。倒不是因为这些物件的价值如何,而是因为它们承载着许多过往的情感与记忆,那是我们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些“舍而不得” 的过往,就像一颗颗珠子,被岁月的丝线串联起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饰物,提醒我们曾经得到过、失去过、经历过、遗憾过。
但仔细想来,“舍而不得” 也并非全然是痛苦。正是因为有了“舍” 的决绝,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去迎接新的挑战;正是因为有了 “不得” 的怅惘,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或许,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所谓“舍”与“得”的平衡。有时候,带着这份“舍而不得”,带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与遗憾,继续往前走,也不失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人生仓促,不过三万个日夜,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经历多少。人生的价值亦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舍弃了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热爱与坚定。
要相信,任何一份“舍而不得”,或许都是生命的常态。亦要相信,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或许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