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油库顶棚染上蔚蓝:一场静默的能源实践正在西北铺展
截至2025年8月18日,宁夏销售石嘴山油库的5.7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运行月余。这个由中国石油打造的成品油销售系统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油库,正用每天约2.23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为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写下注脚——没有宏大的仪式,没有夸张的宣传,一片铺展在石嘴山油库的光伏板,正以最务实的方式,让“双碳”目标从蓝图照进现实。
01 老油库的“新身份”:屋顶上的发电站
石嘴山油库的“变身”,源于对空间与能源的双重挖掘。作为中国石油在西北地区重要的成品油储备枢纽,这座油库日常生产需消耗大量电力。过去,电力主要依赖公共电网,成本随市场波动,碳排放也伴随用电量持续产生。而变化的关键,藏在油库的屋顶里——5.7万平方米的光伏板整齐铺设,将原本“沉睡”的闲置空间转化为“发电站”。
与传统集中式光伏电站不同,这里的分布式光伏系统更“接地气”:不额外占用土地,仅依托现有建筑屋顶布局,却能让油库从单纯的“用电方”升级为“发电方”。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白天光照充足时,光伏板产生的电力优先满足油库内生产设备运转、照明等需求;多余的电量则并入国家电网,转化为稳定的经济收益。运行一个月的数据显示,系统日均发电量稳定在2.23万千瓦时以上,相当于每天为油库节省近1.8万元的用电成本(按工业用电均价0.8元/千瓦时估算)。这种“自己发电自己用,用不完卖钱”的模式,让老油库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02 数字里的绿色密码:每一度电都在改变环境
项目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账。按设计年均发电量814万千瓦时计算,这座油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35吨——相当于在西北荒漠种下23公顷的“碳汇林”(约等于3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些数字背后,是看得见的环境改善:油库周边的空气更清新了,以往设备运行时隐约的柴油味逐渐变淡,附近村民也直观感受到“晚上的星星更亮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项目为同类仓储物流设施的低碳改造提供了“可复制样本”。过去,许多仓储企业因场地限制、改造成本高,对光伏等新能源望而却步。但石嘴山油库的实践证明,利用现有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既能规避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又能通过“自发自用为主”的模式快速回笼投资。其运行稳定性也经过了实践检验——即使在西北昼夜温差大、偶尔有风沙的环境下,光伏板仍能保持高效发电,验证了传统能源设施与新能源技术的兼容性。
03 一束光的涟漪:从油库到行业的绿色共振
站在石嘴山油库的观景台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与远处的贺兰山轮廓交相辉映。这抹“石油蓝”与“光伏蓝”的交织,恰是中国能源转型的一个微观样本:它不追求“颠覆式”变革,而是在既有设施上嫁接新技术;它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成本账,更连接着整个行业向“双碳”目标迈进的进度条。
如今,石嘴山油库的成功运行已吸引周边多家仓储物流企业前来考察。他们关注的焦点很实际:光伏板的耐候性如何?维护成本高不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发电稳定性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被项目团队用月余的运行数据一一解答——耐候性组件可抵御西北的风沙侵蚀,专业运维团队实时监控发电效率,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从一块光伏板到5.7万平方米的光伏矩阵,从单一油库到行业转型的“试验田”,这场发生在油库顶棚的“追光行动”,用最平实的方式诠释着:绿色转型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次技术改造的落地、每一度清洁电力的产出、每一个企业角色的转变。当越来越多的“石嘴山油库”加入进来,“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必将愈发清晰而坚实。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42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