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突围之路:流程建设交流随记(二)

  在推进赢单项目过程中,我们出现一个问题或者说挑战:

  汇报材料流程图中梳理的活动比较多,但植入IT系统并不多。

  业务活动的梳理侧重于业务逻辑,例如客户拜访,会涉及到的业务活动:

  客户拜访计划、拜访前的筹备、拜访前的相关物料点检,然后进入技术宣讲,拜访后的总结等。

  但这些活动并不会纳入IT系统,从IT项目的管理逻辑上,汇报完成后,需梳理业务的核心需求,而核心需求是否落地在IT系统才是稽查点检的基准;

  换句话说,汇报的材料,与后续梳理的核心业务需求并不会保持一致。

  这里产生了2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是有可能汇报得天花乱坠,但在后续落地的过程会缩水,出现【说、做】不一致;

  二是汇报的内容,本身是不需要落地在IT系统,可以事事皆流程,但并非事事皆IT。

  但现实中的问题是,在数字化转型充斥角角落落的今天,如果这些业务活动不落在IT系统,如何去有效管理这些业务活动呢?

  于是,我们在原华为高管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流程建设的几个关键:

  首先,业务活动要精简

  业务活动增加容易,减少困难。

  任正非提出的日落法中就提到,增加一个制度,要砍掉两个制度;增加一个活动,要减少二个活动;目的就是避免熵增;

  想起以前物料通用化管理的小插曲,研发人员增加一个物料,要去找一个废弃的物料来替代;

  虽然研发人员很抵触,但想想不为降物料复杂的一个好办法;有点日落法的管理逻辑;

  那业务活动(纳入流程管理中)梳理过程中的逻辑是什么呢,两个字:价值!

  为什么要叫增加这个业务活动,给业务或者客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说不清楚的,一律不增加;

  也许有人说,如果不把业务活动描述完整、拆分清楚,则不能完整的反映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

  举个例子:开门这个业务活动(非指纹开锁场景),可以拆分成取出钥匙、插入钥匙、旋转门锁、推开门、拔出钥匙,那么是否要细分成这种程度呢?

  简化不是意味着简单不清,而是代表了中国的中庸文化,不断探索其中的平衡。

  另外,我们发现有个规律,越往价值链的前端,不确定性越高;相反,价值链的后端,不确定性越低;

  换言之,销售的场景偏灵活,而研发、制造、供应链、物流、品质则相对严谨;

  所以,流程业务活动的梳理细致程度,要考虑所处价链的环节。业务员与客户打交道的场景,与生产员工制造加工的场景,显然是有差异的。

  其次,提倡小循环

  本质是分权管理,尽量让一个业务活动,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快速闭环。

  如果这个业务活动,非对应管理层级人员的管理核心,或者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则应层级下放。

  最后,才是明确谁来做、怎么做、哪里做的问题。

  我们做流程的目的,始终要围绕经营目标,围绕业务及客户;但大部分场景是,做着做着,想着如何去做管理,去监控

  流程真是最大的高科技!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5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