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态长效之笔 绘作风新貌长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推动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要在“常”“长”与“实”上下功夫。
“常”意味着经常抓、见常态,将作风要求嵌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其如影随形、无时不有。这需要打破“运动式”治理的思维定式,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常态化的监督检查,让优良作风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与自觉。
“长”则着眼持久抓、见长效,致力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作风建设不因时间推移而松懈,不因领导变动而中断,不因环境变化而摇摆,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固本培元。
突出“实”字要求,力戒形式主义。要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具体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强化监督问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重作用,要坚持开门教育,畅通群众参与评价渠道,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拧紧思想“总开关”,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从思想深处清除作风顽疾滋生的土壤,让“不想腐”“不愿怠”成为内在追求。另一方面,要扎紧制度“铁笼子”,不断健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监督约束、考核评价、问责惩处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增强制度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实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