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岳阳楼记》3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填空
2.名句翻译。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教学任务 悟写记之意
活动一:背诵课文 理结构
《岳阳楼记》“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及时点明写景铺装抒情真切议论精辟”结合以上评论,试着理出本文的思维导图,并指出每一段的表达方式。
1.作记缘由。(记事)
2.描巴陵胜状。(写景、议论)
3.4.描阴晴之景。(写景、抒情)
5议古仁人之心。(抒情、议论)

方法指路:抓住段首或者段尾句概括。
评价一:试着梳理第二段的结构导图。
活动二:比不同 悟情怀
1.聚焦第一段,认识滕子京其人
补充滕子京被贬背景,思考:从“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背后,能读出范仲淹的态度吗?据此评价滕子京其人及写信缘由。
2.朗读三四五段,填写表格,对比不同。面对“前人之述备矣”的岳阳楼风景,作者怎样写出“异”呢?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读读三四段,思考:作者写出异了吗?异在哪儿?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人物 风景 心情 不同
迁客骚人 风雨 悲 阴则悲
春晴 喜 晴则喜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评价二:范仲淹最后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滕子京收到此信后,会怎样回答他呢?“斯人”指哪些人?
活动三:读对联 学运用
1.走近岳阳楼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自古为文人雅士争相登临并吟咏抒怀的绝佳处所。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此留下了诸多传世名作。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更使得它声名远播、名扬天下,其“忧乐”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儒家文化的一块丰碑。
2.朗读与欣赏 岳阳楼名联
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
岳阳楼高巴蜀秀,潇湘水满洞庭春。
登山上衡岳,泛湖入洞庭。
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站在岳阳楼上,周围的湖面和山峦尽收眼底;此时此刻想到的是老百姓的忧愁与快乐。
湖上朗吟,是几时浪静波恬,入眼湖山兴旧感;
楼头凭眺,幸此日民安岁稔,关心忧乐仰斯人。
乘船在洞庭湖上朗声吟诵,不知道什么时候湖面的波涛安静平和,看到这湖光山色引发了自己的怀旧之情;
站在岳阳楼上眺望远方,庆幸现在的百姓安居乐业而又年年丰收,非常敬仰范仲淹这位关心百姓忧乐的先贤。
评价三:结合课文,尝试创作
洞庭湖
范仲淹忧天下乐平民。
(援用或化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巴陵胜状收毫底;
寄笔端。
(《岳阳楼记》相关 )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课文结构,对比古仁人和迁客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理解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通过阅读岳阳楼对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今天,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阴晴悲喜,学了本文,你对悲喜又有了哪些认识呢?怎样才能跳出个人悲喜的狭隘呢?范仲淹给了你答案!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愿每个孩子都能跳出个人的悲喜,拥有博大的胸怀。
课后检测:
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题完成。
基础类试题
1.整理本文的四字雅词并分类。
2.改写。
试着仿照第一段的改写,任选一段改写。
岳阳楼赋
庆历四年,三月阳春,子京遭谪,吏守巴陵。越至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名楼,增其旧制,刻唐贤诗,属予作文,以记其事。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博大胸怀
先忧后乐 政治抱负
对比写法
活动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