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68):仲思为何所思
原文:诸葛靓(jìng)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译文:诸葛靓在吴国时,一次在朝堂上参与大朝会。孙皓问他:“你的字叫仲思,那么所思的是什么呢?”诸葛靓答道:“我在家所思的是尽孝道,在朝侍奉君主所思的是尽忠,与朋友交往所思的是诚信。就是这些罢了。”
拓展理解:孙皓(242年~284年),又名彭祖,字元宗,又字皓宗。永安七年,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为吴国末代皇帝。
在执政之初,孙皓下令抚恤士民百姓,施行一系列的扶助贫苦百姓的政策,养在御苑中的珍贵禽兽也被放归山林。孙皓的这些举措,使得当时的人称其为明主。
治国有成、志得意满的孙皓在一段时间之后,变得生性多疑、残暴滥杀。每次举办宴会,都会让宴会上的群臣喝醉,并安排人检查醉酒的群臣是否有过失。如果群臣中有人有过失,会被立即施加严刑。孙皓还会剥去人的面皮,挖去人的双眼,他堪比夏桀、商纣。
他曾杀死或流放多名重要皇族宗室,如杀害孙奉,流放从兄弟孙基,诛杀五叔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
孙皓被晋军俘虏后,批判自己“虐毒横流,忠顺被害。暗昧不觉,寻其壅蔽”。
诸葛靓原与父亲在魏国,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其父诸葛诞发动叛乱,入质于东吴。父亲兵败被杀后,诸葛靓投靠孙吴,并出任右将军,后官至大司马、 副军师。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后,奉命镇守建康。在东吴期间,他平定地方叛乱、抵御外敌入侵,立下战功。晋灭吴之战后,诸葛靓率众投降晋朝,但因父仇而终身不仕晋朝。
史上有评:这也是一段君臣对话,在孙皓是随意戏乐,而诸葛靓之答却自有深意。孙皓是荒唐君主,“粗暴骄盈,多忌讳”,滥事杀伐,虽功臣近宠,如有忤逆也毫不留情。亡国之际他自认:“历位数年,政教凶悖……虐毒横流。”(见《三国志·孙皓传》裴松之注)诸葛靓是外来之士,虽得重用,为吴建过功业,但面对如此反复无常的残暴君王,仍不能不谨慎戒惧。此答既巧妙地回应君问,又很好地表白了自己,强调其忠诚。片言只语,表达了他深藏块垒的兢兢畏忌。
感悟:“伴君如伴虎”,面对生性多疑、残暴无情的君主,孙皓身边人的行动如履薄冰,坐下如坐针毡,站立如临深渊,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孙皓对诸葛靓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戏话,实则是对其暗藏杀机的严竣考验。而诸葛靓的对答既全面又精炼到位,使孙皓无可挑剔,可谓是滴水不漏。
我认为:诸葛靓对孙皓的戏问能给出绝妙的回答,并不是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而是由于受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早就对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价值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说,对父母孝敬、对君王忠诚、对朋友守信,是他人生定位和理想。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