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献礼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岁月无声
——著名画家江枫先生的山水画解读
文/汉风
中国山水画从隋唐的金碧辉煌到五代两宋的宏大整肃,再到元明的平淡天然,无不与其时代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环境紧紧相扣。当山水画进入现当代后,这种体认便愈加鲜明。当代山水画正是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时代精神的建构中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有作为的山水画家们几乎都是在现代语境中自觉地探索着、表现着山水画的当代人文情怀和文化应解力.著名山水画家江枫先生便是这众多探索者和表现者之创作于河北。也正是南北两种独特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因缘,使他的艺术既具有南方的钟秀和清劲,又具有北方的雄浑和质朴。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品质在江枫先生的生命和艺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融汇。

江枫先生的创作有两条线,一条是以江南山水为创作对象的线,一条是以北方大山为创作对象的线。如果说.前一条线是他早期所经历之生命仪式的一种回朔,那么,后一条线则是他近几十年所经历之生命仪式的一种瞻望。从他以江南为母题的创作中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萧散和野逸。在江枫先生的笔下,南方的水泽石桥,荒渚野芷,苇丛呜禽、黑瓦自墙,均被笼罩于艨胧模糊的笔意之中。更由于他那松动散淡的干涩之笔与构成化的意象之形相互生发,使他创作的江南水墨山水不同于任何一位画家,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他正是通过这种特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用相悖的语言形式完成一种意象追求的成功实践。

从江枫先生以北方大山为创作母体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会感受到,在这些构图宏大的作品中,却透着一种内在的钟灵之气,这些以小笔触焦墨皱擦勾勒的作品不但没有失去北方大山的雄伟和宏阔,同时又增加了几分难得的蕴籍和意味。在这里,他同样以一种相悖的语言实现了一种既定的意象创造。从江枫的这种语言及笔墨处理和审美追求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他对宋元山水的深刻理解,同时可以感受到他对语言和形式的独特应解力。

六朝的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曾提到:“圣人以神传道”。“山水以形媚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天地万物的内在规律.它同时是一个人、一个画家生命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终极追求。道包含着一个艺术家对生命与存在的内在体认,也正是这种体认,才有可能使一个画家超越物形之囿,从而法理俱明、神道俱通,并进人艺术的高境界。从江枫先生的作品,我们似乎是在一种非常熟悉的境遇中神会。然而,当我们进入他的作品之中,细品他那独特的山水形迹和笔墨运筹便会发现,这一切又都是如此地陌生。江枫先生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一种恒常的视域情景中营造着一种非恒常的存在表达。而在他那独特的存在境遇和艺术空间中,始终透出一种人烟罕至的空疏和冷隽,既使在他的作品中特意安排了人迹生存的符号如古屋、老桥,那种空疏和冷隽依然如故。正是这种从现实的物象和现实空间向心象、心境的超越,使江枫先生的作品具有一种奠名的古意和对岁月的回溯之感。也正是这种心灵的回溯,使江枫先生_的艺术语言在道和理、心和象之间找到了一条自由转换的路径。

就中国画而言,从它诞生时的指向就决定它是一种超越的艺术,井具有形而上的内在品质。更由于中国三大哲学支柱中的两根支柱一一佛、道本身就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品质。而山水画精神皈依的指向也一直在佛、道之间,所以说,山水画向形而上的超越是一种必然的超越。也正是这种超越,才有可能使现代山水画具有更内在,更深刻的蕴涵和更加宏大的阐释和解读空间。我想,江枫先生于此一定深有所悟,因此才产生了他那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语言追求。



















共有 0 条评论